“正是。”
山名宗全不慌不忙地繼續:“據情報,明軍主帥越王徐聞,年已八十三,雖年老卻掌兵權,威望極高。”
“若以皇女下嫁,以天朝禮節締盟,明軍未必不退。”
“你瘋了!”宮廷侍從高喊:“這分明是將皇女送給明國老頭的當小妾!”
在日本,天皇的女兒是內親王,地位崇高,怎麼能給明國越王當小妾呢!
簡直就是國恥!
“可若不送,京都就是下一個火爐!”
山名宗全回頭反問:“你們願意眼睜睜看著京都燒成焦土?”
這時,天皇神色一變,輕聲道:“朕……有養女,名喚觀心,年二十有餘,尚未婚配,出身高貴。”
群臣嘩然:“陛下,萬萬不可啊!”
“若觀心女王下嫁,天朝體麵無傷,我朝卻顏麵掃地!”
“可和平在前。”天皇語氣低落:“若徐聞不娶,可嫁其孫徐林。”
“觀心一生,為國為民,如此犧牲,尚不辱日本皇室血脈。”
這番話雖輕,卻字字壓心。
殿中一時間安靜了。
有人低聲說:“這主意……也許可行。”
有人冷笑:“反正京都再打下去,連女人都活不了。”
有人低頭歎氣:“天皇如此體麵開口,我們還有什麼話說。”
就連剛才還叫囂著“寧死不降”的年輕將軍,此刻也沉默不語。
禦前會議最終定下三項議和條件:
割地:將九州南部與對馬島割讓予大明,以示誠意;
賠款:由皇宮、幕府、大寺院共同出資五百萬金,用於補償明軍征戰損耗;
和親:派遣皇女觀心,或為越王妾,或嫁予徐氏子孫,結親締盟。
割地、賠款、和親三策並行。
天皇當場親筆書寫詔令,封好檄文、地契與觀心畫像,由右大臣藤原兼晴率團,連夜出使明軍營帳。
......
京都議和達成的第三天,日本使團終於踏上出使大明大營的路途。
這支隊伍由右大臣藤原兼晴親自帶隊,身份極高,堪稱皇城中最德高望重的老臣之一,專責處理朝廷外交事務。
隨行者眾多,護使三十人,女官十餘人,車馬浩浩蕩蕩,從琵琶湖南岸繞行,向著大明軍營靠近。
隊伍中還有一個特彆人物,大明使臣沈廷章。
這位原本是代表朝廷與幕府談判的使節,半年前被幕府扣押,軟禁在西軍軍營中,如今作為“誠意之禮”由日本方麵親自釋放。
放人的不是彆人,正是西軍首領山名宗全。
他當日親自前往軟禁地,將沈廷章放出,還親自為其送行,態度可謂卑微到了塵土中:
“沈大人,往日無禮,實乃局勢所迫,還請原宥。”
“沈大人此番歸營,若能在越王麵前多美言幾句,宗全感激不儘。”
沈廷章雖心中冷笑,卻也不動聲色,隻微微頷首:“你等如何對我,越王自會評判。”
就這樣,日本使團帶著割地圖冊、和親檄文、觀心畫像,以及賠款計劃書,向大明大營行進。
使團抵達大明軍營外圍,麵前是明軍火器營臨時設立的崗哨,幾十個火銃兵嚴陣以待。
明軍值守將官看了看來人模樣頗像倭寇造型,於是冷冷喝問:“什麼人?”
藤原兼晴下馬施禮:“在下日本右大臣藤原兼晴,奉天皇、幕府雙重詔命,前來麵見大明越王,呈議和大禮,煩請通報。”
將官眉頭一皺,冷笑道:“你們京都人上次說議和,結果呢?毫無誠意!如今說來就來?”
“越王殿下正忙,不見!”
日本人麵色尷尬,氣氛僵住。
正當局麵僵住時,一人策馬而來,正是沈廷章:“我乃大明禮部員外郎沈廷章,奉命回營,覲見越王殿下,勞請將軍放行。”
那將官這才抱拳應道:“請!”
數刻之後,日本使團在沈廷章的帶領下,進入大明中軍大帳。
中軍主帳內,越王徐聞端坐在主位,身披蟒紋盔甲,麵容沉靜。
他年逾八旬,卻毫無老態,眼神銳利,聲音低沉有力,一言一語皆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