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二春天,地中海水光瀲灩。
意大利半島東岸的小港口熱那亞,被一種從未見過的船影所籠罩。
那是一支來自遙遠東方的大明船隊。
五艘巨艦停泊在港口之外,
船身漆黑泛藍,鋼鐵龍骨下的船體隱約騰起蒸汽。
主桅高聳如塔,風帆與蒸汽輪交替並行,旗幟獵獵,赫然寫著“大明通商使團”的漢字。
這樣氣吞萬裡、氣勢磅礴的巨船,讓港口的漁民甚至開始跪在沙灘上畫十字禱告,以為是天使來臨的征兆。
不僅是普通民眾,港口的市政官員、貴族們也匆匆趕來迎接這支船隊。
他們中許多人自豪於自己國家的海上力量,卻從未見過如此規模的異國船隻。
神父雷蒙多在聖經中翻閱,苦苦尋找關於“東方巨人”的啟示,試圖解讀這些神秘的海洋來客。
“船是活的鐵龍。”
十七歲的少年克裡斯托弗·哥倫布站在人群中,雙眼緊盯著那艘名為“萬裡光”的旗艦。
他的父親是一名船員,母親則常年臥病在床。
年幼的哥倫布早早便離開學校,靠在港口幫忙打雜為生。
他懂些拉丁文、會算術,且自學了星圖與航線,為了追逐遠方的夢想,默默積累著航海知識。
然而這一刻,站在人群中的他,看著遠方那五艘龐大的船隻,心中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震撼。
這些船,隻在他從書本中見過,從未想象過它們會如此真實地出現在眼前。
船身三層樓高,巨大的船帆像一座移動的城堡,船上的蒸汽管道嘶鳴作響,仿佛有生命般地噴出白氣。
船舷如同巨大的眼睛,凝視著海洋的每一個方向,而每艘船上,站滿了身著海青色長袍、佩戴著珠玉的船員。
他們的言語宛如歌唱,帶著一股從未見過的異域氣息。
“這就是東方世界的人嗎?”
哥倫布心中無比震撼。
這個充滿智慧、力量和文明的世界,正如他從書本中所想象的那樣,遙遠而神秘,強大而寬廣。
更讓他驚訝的是,這些大明船隻並沒有帶兵,也沒有帶戰鬥武器,他們帶來的是貿易商品,帶來的是學問和文化。
船上展出的瓷器、絲綢、蒸汽機模具、算盤和火藥樣本。
甚至有一冊本子上寫著《萬國誌》,其中詳細描述了大明與南洋、波斯、琉球、非洲、奧羅巴等諸國的航線與貿易;
還有《星圖論衡》,圖繪了精確的夜空星軌;
以及《地球大圖》,它的版麵之廣、內容之密,遠超托勒密的《地理誌》。
這一切,對哥倫布來說,都是新世界的開啟。
在船隊駐紮的第三天傍晚,熱那亞的市民的好奇心開始漸漸減退,然而仍有一些大明的水手被允許登岸散步。
哥倫布在港口偷偷跟隨一個年紀相仿的水手,試圖與他交談。
這個水手顯然不懂拉丁語,隻是從懷中拿出一張紙條,用漢字寫下名字:“李詡。”
哥倫布在港口上興奮地和他比劃,畫出了航海的圖案,發出“航海”的音節。
李詡微笑著,用簡單的漢字回了一句:“萬裡。”
李詡用腳在沙灘上畫出一條航線,標明了船隊從泉州到琉球,再到蘇門答臘,最後橫跨西非,直抵地中海的航程。
哥倫布站在一旁,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仿佛看見了星圖上的航線被逐漸點亮,自己也有了無儘的航海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