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大封爵位,大授官職,東方淨遠與秦朽爭吵了好久,最終才算是勉勉強強達成妥協:
懷安舊人,將讓出朝廷中樞四成的職位紿於吳地新人,而做為交換,吳地的郡守縣令,將有半數由懷安舊人擔任,剩餘的一半,也必須要有懷安舊人擔任副職。
至於爵位,公爵從原來的三人增加到八人,侯爵從九人增加到了二十四人,伯爵從二十八人增加到七十六人,而吳地之人分彆占去了三個、十個、三十個名額。
如果按照實際的功勞算,吳地之人肯定沒那麼多人達到授爵條件,可為了迅速消化吸收吳地,東方淨遠又不得不再次做出讓步。
雖然東方淨遠早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明白一旦懷吳合並,就必然會出現這種情況。
可真的到了此時,心中又不免有些不是滋味。
千臣盛宴結束之時,已經是傍晚時分,眾人紛紛散去,但一眾公侯則是被秦浩留了下來,說是要一邊賞月,一邊討論軍政要務。
當新鮮出爐的望北侯慕容玄來到賞月議事的雲台之上時,發現八公二十四侯,隻來了不到一半的人。
其中,八公隻來了四位,懷安舊人中的承襲了雲山公的東方淨遠,以及蔡山公姫衡,吳地新人中的兩位,丹陽公伍道全,鎮赿公孫正。
伍道全,是江南文臣的代表,孫正,則是江南武將的代表。
兩個人的先祖,都曾經輔佐一代吳王開疆拓土,成就一番霸業。
可就是因為他們的先祖都不是吳國本地人,後來都遭到了猜忌,被慢慢的排擠出了吳國的權貴核心圈。
隨後,伍家成了第一個投效秦浩的地方豪族,而孫家則一直率領著各路武裝在湖東地區與赿軍對抗,並積極配合秦浩的軍隊改編工作。
這兩會人,實際上就是秦浩樹立的兩個標杆,兩塊招牌。
當然,二人的材乾,也的確是非常的出類拔萃,否則也不會被秦浩委以重任。
至於二十四侯,也隻來了一大半。
圓月初升,人至雲台。
當秦浩見此時人在懷安城的七公十九侯,隻來了四公十一侯時,不由心中一動:
看來有些人是真的不願意摻和這軍政之事,而有些人,是不敢摻合這軍政之事吧。
懷安城中的王宮,比之遊安城內的王宮大了太多太多,整體上呈長方形,南北長四裡,東西寬三裡,自南向北分為前後兩宮。
這座王宮雖大,像樣的建築其實並沒有多少,而且大多集中在前宮內的一小片區域內,也就是秦浩與群臣處理公務的地方,至於其他的區域,大多還是原來的樣貌,原來是山林的還是山林,原來是草地的還是草地,甚至還有幾小片農田。
而這雲台,就位於前宮的一個小山包上。
這個小山包雖然並不高,卻也足以俯瞰南麵的內城外城了。
遠望萬家燈火,仰觀圓月群星。
良久之後,秦浩才對眾人說道:
“諸位愛卿!今夜本該是闔家團圓,共賞圓月的時候!可我不得不將你們召來這裡,共商一件萬分要緊的事情!”
“那就是我那位嶽父大人,楚王陛下,想要稱帝之事!”
“想必你們之中,怕是也有不少人聽到了風聲!”
“我那位嶽父大人,已經等不急了!”
“而我們懷安,又該如何表態?”
“是順他心意,尊他為帝,與周決裂?還是仍尊周帝,勸他勿進,維持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