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被稱之為大周曆九八七年懷安四王盟約的主要內容是:
一、楚魏懷趙約為兄弟之國,決不允許彼此攻伐,如有一國違約,其他三國共擊之。
二、四國之中,有任意一國遭到其他諸侯國攻擊時,另外三國需給予援助。
三、楚國原懷水北岸之地,正式贈於趙魏懷三國,其分額比例是二比六比二。
四、楚國正式承認懷吳合一的合法性,並不再支持懷吳境內湖西州的偽吳政權,並將楚國境內奴隸起義軍最集中的九個郡分封紿幾位大貴族,其中與懷吳接壤的四個郡封紿了春泯君項庸,以示對懷吳友好。
五、懷吳將撤回所有仍滯留在楚國境內的武裝人員,不再支持楚國境內的奴隸起義軍,同時要配合楚國攻略赿國。
六、魏、懷三國重新對原楚國的懷北之地進行分配,趙國將所得楚地與魏國所得齊地進行對等交換,同時三國還約定將合力攻略齊國。
七、四國之間,消除關卡稅費,進行自由貿易,以便互通有無。
這盟約中的最後一條,是秦浩硬要加上去的,說是為了方便自己曰後買糧,好渡過即將到來的糧食危機。
為此,他甚至不惜大出血,先主動贈於了三國大量的食鹽,來表示誠意。
當三國君臣聽到他所贈送的數量之後,無不大吃一驚,就是懷吳的群臣們也是不住的在心裡暗自吐槽自家的君王真是個敗家子。
“萬石粗鹽!千石細鹽!百石精鹽!三個國家,就是三萬三千三百石啊!這可不是三萬石糧食,而是三萬斤鹽啊!”
“自從齊國內亂以來,向諸國銷售的食鹽數量驟減,導致諸國鹽價大幅上漲,就是擁有河東鹽池的我大魏都受了不小的影響!”
“唉!自從鹽價大漲以後,我大楚吃鹽就成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可惜可惜!剛剛到手的蜀地鹽井,又被秦國奪去!可為什麼懷吳就不缺鹽,以前可沒有聽說過懷吳之地也有大量產鹽的地方啊!”
“三萬石鹽,即使都換成粗鹽!都以國內的平均官價算,那也是十萬兩白銀,一億文錢啊!若是以他國的鹽價計算,那更是好幾億錢!大王這就送人啦!大王他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大方啦!?他真的不過啦?”
然而,秦浩白白送出三萬石鹽後還不肯罷休,還要在半價向三國各售賣十幾萬石鹽。
“粗鹽十萬石以內,我隻要半價,每石五兩白銀!”
“細鹽萬石以內,也是半價,每石二十兩白銀。”
“而精鹽嘛!因為成本實在是太高,即使是半價之後,我也要每石一百兩白銀!”
“啊……?”當聽到秦浩報出的所謂半價之後,在戶部主管鹽政的賀千裡一下子沒忍住,失聲驚呼起來。
因為他最是清楚懷吳的製鹽成本:
雖然,懷吳的製鹽工藝要遠比齊國繁瑣一些,進而導致成本要高一些。
但懷吳鹽的質量,同樣也是要比齊鹽好上許多。
齊國的鹽分粗細兩種,粗鹽隻是經過在天然灘塗的晾曬再加上一次簡單煮製,每石成本一般不會超過六百文,甚至有的時候有的地方隻有三百文多一點,但吃起來苦味較重,而且都是板結成大塊,非常的粗糙。
細鹽則需要進一步煎煮、提純、研磨,每石成本就立刻飆升到五兩銀子以上,不過吃起來也就有那麼一點點的苦澀了。
而懷吳的鹽分為粗細精三種:
粗鹽,是在人工開墾出來的鹽田亮曬,再經過草木灰煮製提純之後製成。
每石的成本大概在一至一兩半之間。
但其質量,特彆是口感上,其苦澀之味在齊國的粗鹽與細鹽之間。
細鹽,則是在將粗鹽反複溶解過濾提純幾遍之後,再加以研磨製成。
每石成本則反而是齊國細鹽還要少一些,也在三至四兩銀子之間,但口感上卻是好上太多太多,已經幾乎吃不出苦澀之味了。
最後就是這精鹽了。
喜歡小小領主不好惹!惹急眼了爭天下請大家收藏:()小小領主不好惹!惹急眼了爭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