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讓他不得不開始懷疑,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所教育出來的人真的不會變成畸形嗎?
如果要他來說的話,任何事情都存在一個比較舒適的維度,而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稍微有一點緊繃,但不至於完全喘不過氣的狀態。
她並不反對人有壓力,適當的壓力往往可以激發更好的潛力,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臨界點,以那個臨界點作為分界線的話,那條分界線的兩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狀態。
在分界線的左邊,意味著無限的向臨界點靠攏。這就像一個拋物線一樣,你越靠近那個臨界點,就意味著越接近那個點。
但是如果你超越了那條線之後,你就會與那條線漸行漸遠。
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甚至可能效果要更差一些。
說乾就乾,李明看到這裡就再也坐不住了。
但是具體應該怎麼做,他需要好好的衡量一下。
如果可以的話,他一定會選擇作為保險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在不驚動彆人也就是最大限度的保全自己的情況下,進行一番操作的。
這真的不能怪他,人都是利己的,對於他來說也是一樣的。
在發生一件事的時候,他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保全自己,也就是將自己完完全全的從這件事情中抽離出來。
這也比較符合大多數人的思維方法。
隻見他仔細的觀察了一下路況,道路兩邊的行人此時此刻已經走的差不多了,至於留下來的大多是還在苦苦掙紮的。
比如說有的人胸有成竹,顯然是已經準備好交保護費的人了。
還有一部分人則是由於自己的攤子來不及收拾,所以正在快速的收攤,企圖保全最多的價值。
當然,在這裡麵還混雜了一些,想趁亂進行小偷小摸的人,畢竟在這個時候下手也是最好的機會。
慌亂之中的人們,往往隻會顧得上自己,而顧不上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他們時候懷疑的話,也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在匆忙中弄丟了,從而不會進行進一步的深究。
就算他們進行了進一步的深究,但是由於遭受了之前的衝擊,所以相對的不會那樣的抗拒,甚至還會有一些慶幸。
如果有一些比較畏懼的人,甚至還會認為是用來抵災的。
在這個時候,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必須要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
很快,他就發現了突破口。
於是這個時候的李明也顧不上什麼禮義廉恥了。
眼見他的機會到了,他迅速的融入到了人群之中,當然他並沒有選擇貿然的出現,在此之前,他率先整理了自己的著裝,淩亂的衣服,略顯慌張的神情,一條不差。
吧,至於為什麼這麼做,這源於他當年在實習的時候閒著沒事跟風去劇組玩了一圈。
所以像這種群眾的戲份,他也是參與過的。
雖然並沒有給他什麼勁頭,但是當時的體驗感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跟隨著逃跑的人群,他看向了一旁的攤子。
這是一個賣木雕的攤子,攤主顯然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所以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儘管他很想儘快的收拾好攤子,但是明顯跟不上自己的手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