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紛爭的風雲之下,時光宛如無情的刻刀,在歲月長河裡雕琢著世間萬象。
老一輩的賢臣名將們,往昔那如日中天的光芒漸漸斂去,恰似西沉的落日,即便餘暉還眷戀著山河大地,卻也不得不承認,這舞台該交予後來者了。
魏國朝堂,往昔那位於合縱連橫間意氣風發、縱橫捭闔的魏王。
如今已被歲月壓彎了脊梁,鬢發如雪,目光在階下群臣身上一一掃過,帶著幾分眷戀、幾分感慨,聲音略帶沙啞卻依舊透著王者沉穩:“朕在位多年,烽火硝煙是眼底常客,聯盟盛舉也曾在朕手中促成,可歲月不饒人呐,魏國若想長盛不衰,需有新血注入。”
語落,他的目光如炬,落向年輕的公子啟。公子啟,自幼在宮廷悉心栽培下成長,聰慧果敢如同璞玉經琢,心懷壯誌恰似鵬鳥待飛,此刻跪地,雙手接過象征無上王權的璽印,熱淚奪眶而出,卻又滿臉堅毅,那是對魏國未來沉甸甸責任的承接。
老將李桓,身經百戰,每一道傷疤都是往昔崢嶸歲月的勳章,可如今,歲月侵蝕身軀,關節常酸痛難耐,握劍之手再不複往昔那般孔武有力。
他知曉退幕之時已至,便向新君舉薦麾下愛將蘇嶽:“陛下,蘇嶽年方三十,卻已是軍中翹楚。他研習古今兵法,融會貫通後還能於實戰裡創新奇巧戰術,更精通器械製造,經他改良的攻城弩,射程遠、威力猛,有他統軍,魏國軍威可保!”
新君公子啟欣然應允,蘇嶽昂首闊步上前,接過那沉甸甸的大將軍印,轉身奔赴校場。
校場上,士卒們見新帥英姿颯爽、意氣風發,皆熱血沸騰,高呼效忠,聲聲誓言仿若要震破雲霄,直抵魏國山河深處,守護每寸疆土。
文臣席上,老臣司馬徽,輔佐過兩朝君主,政務朝堂於他而言就像熟稔的棋局,縱橫捭闔間滿是智慧。
如今告老還鄉之際,他鄭重舉薦年輕謀士諸葛瞻:“陛下,諸葛瞻出身書香世家,自幼飽讀詩書,各國國情爛熟於心,且能言善辯、思維敏捷,常有奇思妙想。此前外交場合初亮相,一番對貿易互利、文化交融的論述,引得他國使者折服,實乃大才,可為魏國謀外交盛局。”
諸葛瞻一襲青衫,儒雅不凡,上前謝恩。此後外交舞台上,他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妙語連珠,穿梭各國使者間,為魏國贏來諸多讚譽,在風雲變幻的國際關係裡,築起一道柔軟卻堅韌的城牆。
趙國宮廷,趙王亦有同感,廉頗等老將戰功赫赫,可暮年疲態儘顯,精力難繼,恰逢邊境匈奴又起小規模騷擾,如陰雲壓境。
年輕的趙浚請纓出戰,他乃名將之後,自幼浸淫兵書,常與軍中將士圍坐論道,對戰術見解獨到,雖未曾曆經大戰洗禮,卻滿懷壯誌豪情與必勝信心。
趙王權衡再三,終是委以重任,撥給精銳騎兵、步兵數萬。
趙浚披甲奔赴北疆,至邊境,他細觀地形,一改往日陳舊布防,巧用山穀、河川設伏,多兵種協同作戰,如同織就一張精密羅網。初次交鋒,便大敗匈奴前鋒,匈奴殘兵丟盔棄甲、狼狽逃竄,趙國軍威自此大振,如烈烈旌旗飄揚北疆。
在內政上,藺相如之孫藺塵登場,他承祖父遺風,巧於辭令且心懷家國黎民。
麵對趙國賦稅積弊,這沉屙舊疾,他不憚辛勞,深入民間田埂巷陌調研,訪農戶、查田產,而後提出按土地肥力、產出分階征稅之策。
朝堂之上,他侃侃而談,詳述此策既能保障國庫收入穩步增長,又能依據百姓實際收成減輕負擔,讓耕者有利、國用不乏。一番言論,引得朝堂上下一片稱讚,政令施行後,民間農事更興,百姓安居樂業,為趙國昌盛築牢根基。
齊國朝堂,年邁齊王審視滿堂臣子,目光落在素有賢名的王子瑜身上,決意傳位。王子瑜熱衷商貿,對齊國海鹽、絲綢等產業潛力洞若觀火。
上位伊始,便大力扶持民間工坊,選派乾練能吏整治港口,疏浚河道、修繕碼頭、規範貿易秩序,海運效率大幅提升。齊國海岸線上,商船往來愈發頻繁,船帆如雲,滿載貨物駛向遠方,金銀財寶如活水湧入國庫。
武將田猛,作為田家新一代翹楚,家族勇猛善戰基因在他身上儘顯,身形魁梧、臂力驚人。
他不滿足於陸上稱雄,研習水師作戰之法,廣納賢才、打造戰船,組建齊國新式水軍。沿海巡防時,新式水軍戰艦破浪前行,威風凜凜,海盜流寇望風而逃,齊國海域自此安寧,商貿航道暢通無阻。
文臣晏清,出身晏氏家族,傳承先祖晏子智慧,於外交宴席這沒有硝煙的戰場,憑借幽默風趣又暗藏機鋒的言談,與各國使者周旋。
杯盞交錯間,言語似劍、似盾,為齊國在合縱盟會裡爭得先機,鞏固貿易協定,拓展海外商路,讓齊國商貿之網撒遍四海,繁華日盛。
楚國宮殿,楚王年邁遲暮,將王位傳予果敢乾練的王子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