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真是一種奇特的生物。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得一點不錯:我們這些卑鄙的東西,什麼都能習慣。我們的確是最富有適應性的動物,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可塑性。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習慣這個世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最初接受這個世界時,對一切都感到陌生。哇啼聲、刺眼的燈光、冰冷的空氣,所有的感受都令他不知所措。但是,僅僅幾個月之後,他就能適應這些,並且能夠安穩入睡、安心進食。
我們從小就具備這種驚人的適應力。當你出生時,你必須適應離開母體溫暖的子宮,適應呼吸空氣,適應重力對身體的影響。當你慢慢長大,你還要適應各種新鮮事物:學習走路、學說話、上學上班、談戀愛結婚生子。每個階段,我們都能迅速調整自己,融入新的環境。
這種適應能力不僅體現在成長過程中,也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搬家了。剛開始的時候,你可能對新家的環境感到很不適應。但過了一段時間,你就會慢慢習慣新的生活節奏,甚至會覺得這裡比以前更好。又比如,你換了一份全新的工作。開始的時候,你可能會對新的工作內容和同事感到不安,但很快你就會融入新的環境,習慣新的工作。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適應著各種變化。有時候,變化來得如此之快,我們甚至來不及反應,但最終我們還是能夠調整自己,儘快適應新的狀況。這就是我們人性中最突出的特點之一——適應能力超強。
人的適應能力不僅體現在外在環境的變化上,也體現在我們內心世界的變化中。我們的想法、性格、行為模式都具有極強的可塑性。
比如說,你小時候可能是個非常內向害羞的孩子,但長大後卻變得外向大方。又或者,你從前是個喜歡冒險的人,但現在卻變得謹慎保守。我們的性格和行為方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曆的積累而不斷調整和改變。
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也是如此。有些人從小就接受特定的宗教或意識形態,長大後卻完全背離了原有的信仰。有的人從前是恪儘職守的公務員,後來卻變成了瀟灑的自由職業者。我們的價值觀念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微妙的轉變。
有時候,我們的轉變會讓身邊的人大吃一驚。"你怎麼變成這樣了?"他們會這樣問。但事實上,我們內心的變化往往是漸進的,是在潛移默化中發生的。我們的可塑性使我們能夠不斷調整自己,讓自己適應環境的變遷。
當然,我們並非完全被動地適應和改變。有時候,我們也會主動地塑造自己,通過學習、修養、鍛煉等方式來改變自己的性格和行為。我們有著驚人的自我改造能力,能夠主動地塑造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這種可塑性不僅體現在個人層麵,也體現在群體和社會層麵。一個社會或文化,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變。我們看到,過去的一些習俗如今已經消失,新的價值觀念不斷湧現。整個社會都在適應新的變化,不斷地重塑自身。
可以說,人性的可塑性是一種令人歎為觀止的特質。我們能夠在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的雙重作用下,不斷調整自己,不斷重塑自己。這種適應力和改變力,使我們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生命體。
我們為什麼會擁有如此強大的適應能力和可塑性呢?這歸根到底還是源於我們的生存本能。
作為一種生物,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生存和繁衍。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並且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一個不能適應環境的生物,是很難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的。
所以,我們的大腦和心理無時無刻不在努力適應新的環境,形成新的習慣。這些習慣一方麵幫助我們更好地生存,另一方麵也讓我們能夠在短時間內適應環境的變化。
比如說,我們從小就養成了一些生活習慣,比如刷牙、洗澡、吃飯等。這些習慣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維持身體健康,提高生存能力。又比如,我們在工作中培養出一些工作習慣,比如按時上班、認真完成任務等。這些習慣讓我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提高工作效率。
這些習慣往往是在無意識中形成的。我們並非是有意去培養這些習慣,而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這些習慣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甚至會覺得這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這些習慣的形成,其實都源於我們的生存本能。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努力適應環境,提高生存能力。養成這些習慣,正是我們為了生存而不斷進行的一種自我調整和改變。
人類的適應能力不僅表現在我們能夠輕鬆應對環境的變化,也體現在我們能夠忍受極端的逆境。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令人讚歎的故事,講述人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中,是如何奇跡般地堅持下來的。比如被困在荒郊野外的探險隊,在幾乎絕境中經曆了驚心動魄的生存搏鬥;又或是生存在戰火紛飛的戰區中的平民百姓,他們在暴力和危險的環境中依然堅守著生存的希望。這些都是人類在逆境中表現出的驚人毅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