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三軼說_唐詩宋詞漫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78章 三軼說(1 / 1)

《三軼說》

金輪軋軋印霜台,

鐵轂沉沉轍自開。

王道豈因誰俯首,

霸圖何問爾銜哀。

輾前預告仁心在,

過後方知死令來。

人間萬路皆通徹,

唯有蒼生不敢抬。

……

《三軼說》賞析:以唐宋詩詞風骨觀照“權力鏡像”下的蒼生悲歌

《三軼說》全詩僅八句,卻以凝練的意象、冷峻的筆觸,勾勒出權力與蒼生的深刻對峙,其沉鬱頓挫的格調、諷喻現實的內核,恰與唐詩宋詞中“以詩鑒世”的傳統一脈相承。從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憫,到陸遊“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憂思,再到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的憤懣,唐宋詩詞始終以“載道”為魂,將個人情誌與家國蒼生緊密相連。《三軼說》亦循此路徑,以“金輪”“鐵轂”為權力符號,以“蒼生不敢抬”為民生寫照,在短短五十六字中,鋪展出血肉豐滿的時代鏡像,其藝術手法與思想深度,皆可在唐宋詩詞的坐標係中尋得呼應與突破。

一、意象建構:承唐宋“物載情”傳統,鑄權力象征新境

唐宋詩詞善以“物”為媒,將抽象情感與思想具象為可感的意象——李白以“黃河之水天上來”喻時光奔湧,蘇軾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抒壯誌難酬,李清照以“梧桐更兼細雨”寫孤寂淒涼。《三軼說》開篇亦承此技,以“金輪軋軋”“鐵轂沉沉”兩個聽覺與視覺交織的意象,為全詩奠定沉重、壓抑的基調,其意象的象征張力,可比肩杜甫《兵車行》中“車轔轔,馬蕭蕭”的開篇造勢。

“金輪”二字,自帶華貴與威嚴,卻以“軋軋”之聲破之——“軋軋”本是車輪碾過地麵的粗糲聲響,此處與“金輪”的“貴”形成強烈反差,暗示權力的光鮮外衣下,藏著碾壓一切的粗蠻。這種“以聲顯質”的手法,可溯至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以聲音傳遞事物本質;而“鐵轂沉沉”則進一步強化權力的重量——“鐵”喻其堅硬、冰冷,“沉沉”狀其厚重、難以撼動,恰如杜牧《阿房宮賦》中“蜀山兀,阿房出”所寫的秦代暴政,以物質的“重”折射權力的“暴”。

更妙的是“印霜台”與“轍自開”的細節。“霜台”本指禦史台唐宋時監察機構),後多喻清正之地,而“金輪”在“霜台”上留下印記,暗指權力對“清正”的侵蝕;“轍自開”則更具壓迫感——車輪未到,車轍已“自開”,並非車輪碾壓而成,而是權力的威懾力令萬物“臣服”,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權力隱喻,比李白《古風·秦王掃六合》中“揮劍決浮雲,諸侯儘西來”的直白描寫,更添一層陰冷的諷刺。唐宋詩詞中的權力意象,多以“龍”“虎”“劍”等顯霸氣,而《三軼說》以“車輪”為喻,避開了傳統的宏大敘事,轉而聚焦權力對日常空間的碾壓,更顯真實可感。

二、情感基調:融杜陸“憂民”情懷,寫冷峻悲憫之思

“憂國憂民”是唐宋詩詞的核心精神之一。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卻始終“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詩中滿是對蒼生的悲憫;陸遊雖仕途失意,卻至死不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其憂思中藏著對家國的赤誠;白居易則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信條,寫下《賣炭翁》等諷喻詩,揭露權貴對百姓的掠奪。《三軼說》的情感基調,正承接了這種“憂民”傳統,卻以更冷峻的筆觸,寫出了悲憫之下的絕望。

頷聯“王道豈因誰俯首,霸圖何問爾銜哀”,直抒胸臆,卻暗含反諷。“王道”本是儒家理想中的仁政,孟子曰“王道之始,必使民養生喪死無憾”,而詩中卻以“豈因誰俯首”反問——王道本應順應民心,如今卻成了“不俯首亦可行”的強權;“霸圖”則是諸侯爭霸的野心,本就與“仁”相悖,詩中以“何問爾銜哀”進一步強化——霸圖的實現,從不在乎蒼生的“銜哀”含悲)。這種對“王道”與“霸圖”的解構,恰如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的對比,以權貴的“無情”反襯百姓的“無助”,但杜甫的詩中尚有“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的細節悲憫,而《三軼說》的“豈因”“何問”,則是一種更宏觀的冷峻——它不寫個體的哭啼,卻寫權力對“悲憫”本身的否定,其絕望感更甚。

頸聯“輾前預告仁心在,過後方知死令來”,則以“前後反差”寫權力的虛偽,其諷刺手法可媲美白居易《長恨歌》中“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的“先揚後抑”。“輾前預告仁心在”,是權力者的自我標榜——車輪碾過之前,先宣稱“仁心”存在,這恰如唐宋時期某些統治者“輕徭薄賦”的空頭承諾,如唐德宗時“兩稅法”本為減輕百姓負擔,最終卻因苛捐雜稅變本加厲;而“過後方知死令來”,則是殘酷的現實——車輪過後,百姓才明白所謂“仁心”不過是“死令”的偽裝。這種“承諾與現實”的落差,在陸遊《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也有體現,但陸遊悲的是個人理想的落空,而《三軼說》悲的是蒼生對“仁心”的信任被徹底摧毀,其悲劇性更具普遍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三、主題升華:承稼軒“憤世”精神,揭權力與蒼生的永恒對峙

唐宋詩詞中,除了“憂民”,還有“憤世”——辛棄疾以“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寫對時局的憤懣,嶽飛以“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滿江紅·寫懷》)抒對壯誌未酬的憤激,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表對強權的反抗。《三軼說》的尾聯,正是在“憂民”的基礎上,融入了“憤世”的精神,將全詩主題升華至對權力與蒼生關係的永恒叩問。

尾聯“人間萬路皆通徹,唯有蒼生不敢抬”,以“萬路通徹”與“蒼生不敢抬”的對比,寫儘權力對人性的壓抑。“人間萬路皆通徹”,本是盛世景象——道路暢通,萬物順遂,這恰如杜甫《憶昔》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開元盛世圖景;但“唯有蒼生不敢抬”卻瞬間打破這種幻象——路雖通,蒼生卻“不敢抬”抬頭),不是不能抬,而是不敢抬。這種“不敢”,是長期被權力碾壓後的本能恐懼,可比肩柳宗元《捕蛇者說》中“苛政猛於虎也”的控訴——猛虎雖凶,尚可避之;而苛政權力)無處不在,蒼生隻能“不敢抬”。

唐宋詩詞中,蒼生的形象多是“苦”的——杜甫筆下的“凍死骨”,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陸遊筆下的“遺民淚儘胡塵裡”,但這些形象仍有“哭”“啼”“盼”的動作,尚存一絲希望;而《三軼說》中的蒼生,連“抬頭”的勇氣都已失去,隻剩“不敢”的麻木。這種麻木,比“苦”更令人心痛,恰如辛棄疾《摸魚兒》中“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的絕望——斜陽雖好,卻已近黃昏,蒼生雖在,卻已失生機。

此外,尾聯的“抬”字,看似平淡,實則暗藏深意。“抬頭”本是人之本能,是對天空、對未來的向往,而“不敢抬”則意味著精神的被奴役——權力不僅碾壓肉體,更禁錮靈魂。這種對“精神奴役”的揭露,超越了唐宋詩詞中對“物質苦難”的描寫,如蘇軾《石鐘山記》中“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理性反思,《三軼說》則以“不敢抬”的細節,指出了權力對“認知”的控製——蒼生不敢抬頭,便看不到真相,看不到希望,隻能在權力的陰影中苟活。

四、藝術手法:循唐宋“煉字煉意”準則,顯凝練深沉之美

唐宋詩詞曆來重“煉字”與“煉意”——“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紅杏枝頭春意鬨”的“鬨”字,“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皆以一字傳情,儘顯神韻;而“煉意”則追求“言有儘而意無窮”,如李商隱《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的朦朧之美,李煜《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含蓄之痛。《三軼說》在藝術手法上,亦循此準則,字字珠璣,句句含深意。

“軋軋”“沉沉”兩個疊詞的運用,便是“煉字”的典範。“軋軋”為雙聲詞,讀音粗重,模擬車輪碾地之聲,令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權力的壓迫感;“沉沉”為疊韻詞,讀音厚重,既寫“鐵轂”的重量,又暗寫蒼生的心情——沉重、壓抑,無處可逃。這種疊詞的運用,可比李清照《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十四個疊字,以聲音傳遞情感,增強詩歌的感染力。

而“煉意”則體現在全詩的“留白”上。詩中未明說“金輪”代表誰,“蒼生”為何“不敢抬”,但讀者可通過唐宋詩詞中“權力”與“民生”的關聯,自行聯想——它可能是對古代暴政的批判,也可能是對現實中權力濫用的諷喻。這種“不直言而意自現”的手法,恰如杜甫《登高》中“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未明說“悲”的原因,卻通過“萬裡”“百年”“多病”等詞語,讓讀者感受到詩人的孤苦,《三軼說》亦如此,未明說“憤”的對象,卻通過“金輪”“死令”“不敢抬”等意象,讓讀者體會到對權力的批判與對蒼生的同情。

此外,全詩的對仗也極具唐宋詩詞的工整之美。頷聯“王道豈因誰俯首,霸圖何問爾銜哀”中,“王道”對“霸圖”名詞對名詞),“豈因”對“何問”反問詞對反問詞),“誰俯首”對“爾銜哀”主謂短語對主謂短語),對仗工整,節奏鮮明;頸聯“輾前預告仁心在,過後方知死令來”中,“輾前”對“過後”時間詞對時間詞),“預告”對“方知”動詞對動詞),“仁心在”對“死令來”偏正短語對偏正短語),不僅詞性相對,更在內容上形成“仁心”與“死令”的反差,強化了諷刺效果。這種對仗手法,可媲美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儘長江滾滾來”的千古名句,既具形式美,又具內容美。

結語:以唐宋為鏡,照見《三軼說》的當代意義

《三軼說》雖篇幅短小,卻以唐宋詩詞為精神源頭,在意象建構、情感基調、主題升華與藝術手法上,皆展現出深厚的傳統底蘊。它承杜甫之悲憫,融陸遊之憂思,繼辛棄疾之憤世,以“金輪”為權力符號,以“蒼生不敢抬”為民生寫照,寫出了權力對蒼生的碾壓與奴役,其冷峻的筆觸下,藏著對人性尊嚴的深切關懷。

在唐宋詩詞的長河中,《三軼說》如同一顆沉石,雖不如李白詩的豪放、蘇軾詞的曠達那般耀眼,卻以其深刻的現實批判精神,在當代仍具啟示意義——它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權力”與“蒼生”的關係始終是社會的核心命題,若權力失去約束,“金輪軋軋”的聲音便會再次響起,“蒼生不敢抬”的悲劇便會重演。從這個角度而言,《三軼說》不僅是對唐宋詩詞傳統的繼承,更是對當代社會的警醒,其價值遠超一首普通的詠史諷喻詩,成為一麵照見權力與人性的“明鏡”。

喜歡唐詩宋詞漫話請大家收藏:()唐詩宋詞漫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建木降臨:從偶遇異族公主開始 律己仙言 像他這樣守男德的好男人不多了 治愈遊戲:心理師她靠讀心術封神 地球戰力差?神魔複蘇你又不高興 開局擺小攤,她以廚藝驚豔天下 時空碎片:救贖之交 六零:大小姐搬空娘家後躺贏 長相思之為相柳扭轉乾坤 霸王專業戶,娛樂圈戰力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