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說是造反,其實大多數時候唐譽都是當的鹹魚,畢竟他是個病人,不能耗費心神不是
文有蘇縣令,武有小玉,唐譽其實本來用不用操什麼心,畢竟前者經營臨江縣那麼久,對管理經營經驗豐富,後者雖沒有係統學過武,但單憑力氣就能把人錘的哭爹喊娘。
至於行軍作戰並不能單憑一身蠻力,這也沒什麼關係,畢竟現在他們對付的也不是那些正規軍,而等對上時,小玉估計也已經學會了該怎麼打仗了,畢竟實戰是最好的老師。
大約是當朝的百姓被壓迫得太久了,也太苦了,在唐譽將蘇縣令的實際拿出來賣慘後,在攻城時竟然沒有遭遇過太多的反抗,甚至還有百姓趁官兵懈怠時,主動打開城門相迎,以至於唐譽他們竟然在短時間內,便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遭遇過什麼困難,反而有不少看不慣朝廷乃至敬佩蘇縣令的人,直接就收拾包袱來投靠,其中不乏小有名氣的學子名士。
在這些人的幫助下,唐譽原本組織起的遊兵散將,也逐漸向正規軍所靠攏,有人引導後,這些被壓迫慣了的百姓,寧願帶著全身家當從軍,也不願意去過曾經哪怕辛苦耕種一年,也可能在交了賦稅後連溫飽問題都不能保證的日子。
而遠居京城的皇帝,卻沒能第一時間得到消息,為了怕自己因為監管不利被貶謫,官員將消息往小的報,導致皇帝和僅有的幾個有誌之士沒能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之後再想遏製時,卻是已經遏製不住了。
值得一提的是,不知是真相大白後,出於愧疚還是什麼,臨江縣上下幾乎沒什麼人反抗,便被唐譽他們給拿下了,蘇縣令也知道了當初自己被陷害那件事真正的始末。
對方並非一開始就拿著萬民請命書讓百姓簽的,畢竟臨江縣就這麼大一點,生麵孔足以讓人警惕。
他們是先去找的臨江縣裡有些名望的讀書人,讓他們背書,有他們出麵,那些雖然淳樸,但也不失小心謹慎、目不識丁的百姓才會放心的簽下文書。
真相大白後,甚至不等唐譽他們出手,這些人便被憤怒的百姓所打殺。
蘇縣令知道後,有些悵然,也有些釋然。
那些識字的讀書人中,有些甚至是他看著長大的,被他們的父母磕頭懇求著讓他教他們念書,蘇縣令記得,自己教他們的第一課,便是做人的道理。
可他們,大概是早就忘了。
所以他們答應了背書,因為他們被利益蒙蔽了雙眼,可他們這麼做,卻害了他,也害得他們尚有良知的爹娘,因為無顏再見他,見曾經的父老鄉親,選擇了自儘,包括他們的孩子,除非遠走他鄉,也有很大可能會遭受歧視。
蘇縣令也不知道自己該諒解,還是該怨恨。
他知道他們都是被蒙騙的,真正心知肚明卻仍然沒想過偷偷透露給他的,隻是小部分,但他的心仍然被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失望給縈繞著,這讓他無法徹底釋懷,所以選擇了對臨江縣的百姓視而不見,隻是將更多的心思投入到造反這個行業當中去。
不管如何,他既然選擇了造反,就得儘力做到最好,不然這些跟隨著他的百姓,必然會比之前過得還要艱難,甚至連苟活多做不到。
蘇縣令深知官場上那群人的德行和聖上的睚眥必報,哪怕有大臣以死勸諫,他也有可能下令問斬這些背叛了他的百姓,這種事,換做任何一個明君都做不出來,但放到當今聖上,卻是未必。
不過蘇縣令雖然才學不低,當初隻會吟詩作對的他雖然也因為臨江縣這塊試驗田而懂了該怎麼當一個合格的父母官,但臨江縣因為地方太小,加上沒有多少權貴,所以管理起來才比較容易,可換成一些富饒的地方,這卻不一定了。
隻有這種時候,唐譽才會出言點醒他,讓蘇縣令意識到問題所在,也讓麾下的謀士和將軍想起來陣營內還有這麼一位主公。
唐譽是沒想當主公的,向往逍遙自在的仙人最煩的便是管事,隻是蘇縣令是個徹頭徹尾的古人,能鼓起勇氣造反便已是殊為不易,要是讓他當這個始作俑者,光是忠君愛國的思想帶來的愧疚,就足以讓他睡不好覺。
所以唐譽原本是打算,等到了一定時機,便悄無聲息的順勢將位置給移交了。
不過這個機會目前來說是還沒有被找到的。
打江山,對唐譽一行人來說,算不上什麼困難,並不是他們有多厲害,而是敵人倒行逆施,早就腐爛到了根子裡,連出來對抗他們的士兵,所吃到的軍糧軍裝都是以次充好的次品,可想而知這個國家究竟腐爛到了什麼程度。
所以唐譽他們所遭遇的困難從不是外部,而是內部。
小玉天生神力,且驍勇善戰,很適合上陣殺敵,但在軍中人多起來時,她的性彆,便能給她召來許多非議,不過被唐譽強硬鎮壓了下去,她自己也爭氣,在軍中站穩了腳跟。
軍營不比其它地方,隻要得到了將士的認可,上位者又堅定,那小玉哪怕是女子,也不會被廢,跟進文官的戰場所遭遇的困難完全是不一樣的。
而蘇縣令所遭遇的困境,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則比較難以接受了。
蘇家怕蘇縣令他們這群亂臣賊子連累的他們,將蘇家母女除族。
流水的皇朝,鐵打的世家,由此可見在古代,家族是怎樣的存在,而連宗族都沒有的人,便如無根浮萍,日後死了,也無香火供奉,因天災滅族的尚且如此,更不用說被驅逐的了。
蘇縣令倒還好,在看過當朝百姓過的慘狀後,他的信念就已經鑒定了下來,哪怕被除族也無法動搖他的信念,但對他的母親來說,這卻是一件天塌了一般的大事,隻是她不會反對蘇縣令的想法,隻看著精氣神比以往要更不足一些。
這個老太太,經曆過不少大風大浪,雖覺對不起丈夫,但也沒想過強行以孝道壓製蘇縣令,讓他放棄現在所做的一切。
這些來自內部的小困難,並沒有讓任何一個人退縮,尤其是對那些曾經吃不飽穿不暖的百姓來說,他們已經嘗到了甜頭。
比起在敵國的統治下吃不好穿不暖,還要擔心官老爺若是看上了自己家的丫頭,哪怕不情願也得送過去的事,現在卻沒有官老爺能如往常一般欺辱他們,不用擔心他們吃了東西不給錢,那些官老爺,甚至見到有人提不起東西,還會主動幫忙
他們對百姓的態度太好了,對比之強烈,讓他們再也無法認同原本的身份。
而軍中唐譽采用了一些現代化的管理方法,紀律森嚴,每次晨練出站前必喊口號,這種不算洗腦勝似洗腦的手段,讓將士們清楚他們為誰而戰,在保護著誰,哪怕進軍營時想的不過是將士能得到的糧食和俸祿,並無什麼遠大理想,漸漸的,也被感染得明白了什麼叫責任、守護,久而久之,心裡的道德水準被提高了,反而不好意思再向百姓伸手拿東西了。
對於精神娛,百姓崇拜敬佩的目光,更讓他們一次次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如此,士氣可用,衣食無憂,打仗自也勢如破竹,很快便瀕臨城下。
直到這時,尚在醉生夢死的一群人,才驚醒過來,急忙想找可用之人去帶兵打仗,但連皇帝自己都清楚,朝中都是一群巧言令色之輩,那些有真才實乾的將軍,曾經被他氣死了兩個,抄家了一個,流放的那個還加入了敵軍,帶著滿腔怨恨而來。
這種局勢,毫無疑問,沒有人能看得到希望。
甚至有些人都懶得敷衍皇帝,幾乎恨不得立馬回家收拾細軟去投敵軍謀求一條生路。
可皇帝雖然昏聵,但也不傻,清楚等對方打進來後,自己是不可能有活路的,可自殺太痛了,他下不定決心,所以隻能等死,但自己能死,這群害他亡國的臣子,又憑什麼不下去陪他
昏君之所以是昏君,就是因為他們隻顧自己,趁著自己還指揮得動臣子的軍隊,皇帝毫不猶豫的下令,讓他們去把那些曾經蠱惑過自己,或神情看著不對勁想投叛賊的一家老小通通都殺了。
百姓因這殺戮躲在家中不敢出門,京城內血流成河,被派進去的探子打聽到這消息,甚至懷疑這皇帝是不是自己家派過去的臥底,連這些不穩定因素都給去除了,讓他們接手江山都沒有需要清理的毒瘤。
畢竟都被敵人自己殺乾淨了。
要知道,唐譽他們奉行的以民為本,以民為先的政策,這就注定了他們不能造下太多殺戮,不然被安撫下來的百姓很容易會因此不安,所以如果那群貪官還在,他們還得想各種理由才能殺得了他們,還得擔心手段是不是會讓百姓覺得太過殘酷,但現在卻不用操心這些了。
曾經他們忽悠討好皇帝為自己牟利,最後卻被走到絕路乾脆掀桌子的皇帝拉著一共沉淪,不得不說,這是一件相當讓人覺得諷刺的事。,,,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