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準沒你好果汁吃
“而接下來處理農牧問題的關鍵就是,邊境必須要有重兵把守。”李清繼續給李世民說著後世的問題:“而由於大唐的教訓實在是太他嗎深刻了,所以後世的帝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強乾弱枝,防止的就是邊軍擁兵自重。”
“這裡就要說一下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嗯,你倆應該挺聊得來的,都是壯年喪妻老年喪子……”
李世民幽怨地看了李清一眼:“賢弟,你禮貌嗎?”
“咳咳……沒事,反正嫂子都回來了,高明也養的挺好,我調侃兩句也不算犯忌諱吧?”李清咳嗽兩聲掩飾尷尬,“說回這個明太祖,以他建國初期的主要矛盾,主要集中在和北方邊患的矛盾上。”
“於是他在長城九邊安排重兵把守,但他最開始定都在江淮的金陵,這就意味著原來長城沿線的金陵成為重心的同時,而軍事中心卻不是金陵,這也意味著王朝內部的政治力量再一次出現一定的分離,有點向唐朝的河朔化靠攏。”
“但朱元璋比較雞賊,鎮守九邊的是九大塞王,說穿了都是他的兒子,所以在洪武一朝並不需要擔心。而繼位的太宗朱棣,和你差不多都不是正常繼位,他就是九大塞王之一。”
“具體的過程比較複雜,彆問,有空帶伱親自去看樂子……你隻需要知道他即位之後意識到政治中心意味著皇帝要壟斷暴力,要手握重兵,既要攘外也要安內,於是他便將都城改到原來鎮守的河朔之地。”
“那個地方毗鄰三個產糧地——尤其是清河,人稱天下北庫;下麵京杭大運河錦上添花,連接著人稱‘蘇湖熟,天下足’的蘇州和湖州;並且在河朔還有一片遊牧區,戰略位置也很好,毗鄰海洋,北控遼東,總之非常適合當時的狀況。”
李清又補充一句:“當然了,你也彆誇他把國都當成邊境,實際上你大唐的皇帝也是,在長安裡坐著,邊境一天天朝他靠近。”
“你……”李世民深吸一口氣,選擇不和賢弟一般見識。
來自李世民的怨念值+200
“目光從明朝轉回其他地區,再給你舉個例子,比如海權國家,都城一般都定在臨海的邊緣,比如……”
李清說著,挑出幾個後世的國家的地圖給李世民舉例。
“例如後世的英格蘭首都倫敦,以及倭奴國的首都江戶。”李清指著地圖說道:“你瞧,為了從廣袤的大海中獲取資源,所以他們將都城定在海邊……”
“當然我大唐是要統一天下的,所以不能拘泥於現狀,應該多設幾個都城。”李清笑嘻嘻地指著地圖:“看,東京設在河朔之地,可以向海洋開拓;中京就還是長安,畢竟老家在這裡;西京可以先設在撒馬爾罕,而後遷到君士坦丁堡——那個地方因君士坦丁大帝而得名,到時候李哥把他拿下,給他改個名,然後李哥你稍微冠個名,就叫威鳳城……”
“威鳳城?”李世民的眼睛一下就亮了,想當初他寫威鳳賦自比鳳凰,現在李清又建議拿下一座曆史名城後改名威鳳城,這簡直太合他胃口了。
“知我者,賢弟也!”李世民攬著李清的肩膀,哈哈地笑道。
李清繼續說道:“藩鎮尾大不掉的局麵,還需要你回去之後和房玄齡他們好好商量商量應該怎麼辦,畢竟人家是專業的,而我……隻能提出問題,但沒法給你解決。”
“要得。”李世民點頭道。
“正所謂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當然了,是讓你解決節度使和牙兵,而不是解決我……”李清看到李世民目光轉過來,立刻製止他的反動行為。
“另外藩鎮也不完全都是一種類型,像河朔屬於那種擁兵自重,表麵尊奉朝廷,實際上不聽調也不聽宣的。他們的實際上儼然就是一個小朝廷。在內部基本是屬於父死子繼,也有部下擁立的那種,而大唐朝廷往往也隻能捏著鼻子事後追認,比如仆固懷恩就是很典型的河朔型節度使,但他還算有點兒忠心的那種——但是不太多。”
“第二種則是在邊疆地區的藩鎮,比如安西北庭,這種主要是抵禦遊牧民族入侵。實際上他們做的也確實不錯,比起讓中央派兵駐守,讓他們自己管還能省不少錢,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嗣業。”
“第三種則是在中原的藩鎮,駐紮著重兵防範河朔反叛,具有鎮遏河朔、屏障關中、溝通江淮的作用。”
“最後一種就是東南藩鎮,他們需要養的兵也不多,軍費開支比較低,可以從財力上支撐朝廷。這四種類型的藩鎮裡,屬河朔最不老實。”
“從李豫的重孫子唐憲宗李純一番操作來看,藩鎮並非不可平滅,隻可惜李純元和中興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李世民悚然一驚,扯著李清的胳膊急促且顫抖地問道:“李純?難道他也和李隆基一樣,前明後昏嗎?”
來自李世民的緊張值+200
他是真的害怕啊,大唐真的再也經不起折騰了,他寧可是真正意義上的中道崩殂,也不願意看到像李隆基一樣親手將石頭推上山又推下去的悲哀場麵。
“哦那倒沒有,李純晚年好求仙問道,求天下方士為他煉製長生仙藥,然而金丹這東西重金屬含量超標,吃多了之後性情變得極為容易暴躁,左右宦官往往獲罪。元和十五年,李純為宦官陳弘誌等人謀殺……”李清幽幽地說道。
“宦官……竟然是宦官……”李世民咬牙切齒地說道,“難道在以後的日子裡,就沒有皇帝能夠收拾他們嗎?”
李清攤攤手道:“不要說你是什麼皇帝,什麼皇子,隻要惹到宦官,準沒你好果汁吃。”
“難不成他們就為所欲為了?”李世民不敢置信地問道。
李清吹了一個口哨,輕佻地說道:“騷瑞,有兵權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
回到貞觀年時,已是將近年關。李世民本來急不可耐地要去德宗朝去拯救那個配和他打團的孫子,但卻被李清止住了。
一來是他在那兒又不會跑,二來是馬上就要過年了,怎麼著不得先把這個年給過了?
由於高堂尚在,李世民打算過一個熱熱鬨鬨的年。幾番權衡之下,他便打算叫上李治和永徽朝的兒孫們一起來貞觀朝過年。
李清當然沒有反對,他也是喜歡熱鬨的人,於是便前往永徽年,將李世民點到名的皇子皇孫都帶了過來,連太平公主還有避難的李隆基李亨父子也一起跟著過來了貞觀年。
朝政暫時扔給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反正都是久經考驗的老乾部,加加擔子也沒什麼。
都說權力是男人最好的良藥,實際上對於女人來說也是一樣。在永徽朝幾乎成為常務副皇帝的太平公主容光煥發,完全不像剛剛來時那個棄婦一樣悲催。然而她的目光始終不懷好意地盯著李隆基,不知道她想乾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