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座是磚砌成的,平麵為方形,邊長大概七八米,高也有六七米的樣子,下有“十”字券洞,人還可以在下麵穿行。
不過現在被圍著呢,自然是穿不了。
這鐘樓是三滴重簷亭閣式建築。
淩一泓不知道這種建築的式樣是怎樣的,隻覺得雖然破爛但古色古香的,還是很有看頭的
主要是,這可是一個小縣城裡的鐘樓啊
能保存到現在,實屬不易
淩一泓嘖嘖稱奇。
雖然他不懂建築,但也看得出這小鐘樓至少幾十上百年是沒問題了
而且看這樣子,木磚結構,說不定一個不好就會遭火災呢
問李少雲這鐘樓什麼時間建造的,李少雲表示,不曉得啊
她隻知道這鐘樓一直存在,小時候李爸也會說起。
因為這座鐘樓所處位置正好是縣城中心,以前沒有那麼多高樓的時候,算是地標式建築了
不過這些年小縣城裡也在發展,一直在向外擴張,縣城外圍也起了不少高樓。
這小鐘樓就顯不出來了
鐘樓是古代為報曉時辰和定方位而修建,對應建有鼓樓,從京城到府、縣衙門所在地均有。
但本地十幾個縣區內,保留下來的鐘樓,唯有這一處。
李少雲倒是聽上了歲數的老人家講過,當年鐘樓每日拂曉,晨鐘敲響,十裡之外鐘聲回蕩不絕。
鐘樓不大,占地更小,一會兒功夫就看完了
兩個人其實就是為了找時間相處,至少做些什麼,倒是不在意。
隻要對方在自己身邊,就心滿意足了。
看完鐘樓,兩個人又在附近轉了轉。
李少雲順勢給淩一泓買了一些當地特產,看看時間差不多了,兩人掉頭往火車站走。
等到了車站,看看時間還有二十來分鐘,李少雲鬆了口氣,總算是沒誤點
又等了一會兒,檢票口開始檢票。
小地方管的鬆散,買張站台票就進去了。
淩一泓本來不讓女友送他進去,太麻煩了
他一個大男人,這點東西還提不動咋的
不過李少雲執意要送,淩一泓也就沒有拒絕。
把淩一泓送上車,看著火車很快開走。
站台小,停留時間也短,兩三分鐘是極限。
李少雲也沒耽擱,看看時間不早,出了火車站,就去了對麵不遠處的公交總站。
坐上開往鎮上的那趟車,回了家。
已經是臘月底,沒幾天就要過年了。
家裡的食品廠這幾天生產很忙。
這東西每到年節的時間都是銷售旺季。
自己吃,送人當禮物皆可。
對當地人來說,算是比較方便實惠,所以銷量很不錯。
這幾年也有跟風的,不過基本都是“黑作坊”式,規模更加談不上。
倒是影響不到什麼。
畢竟自家的生意入市早,有一定的市場基礎,現在基本上都是銷往外縣市,本地隻是占據一部分而已。
不過就算是這樣,李媽還在歎息說,現在生意不好做
李少雲倒也了解,隨著改開時間越來越長,人們的眼界、觀念和思考習慣,也不是之前十年可同日而語。
李媽看著女兒回來了,問了問情況,知道一切挺順利的,也就沒說什麼。
今年過年李媽和李爸決定在鎮上過。
主要是廠裡生產忙,顧不上。
等到了年跟前,才急急忙忙趕回去,還不如在鎮上。
之前李達打了電話,說自己買不到票,可能年前回不來了。
被李媽絮叨好幾天,罵自家兒子不長心,都這會兒都不想著趕緊回來,還在外麵蕩著。
李少雲倒是不置可否。
後世的年味兒已經很淡了,那會兒人家更多的可能是追求“儀式感”,而不像兩千年之前那麼純粹的欣喜和盼望。
也是怪了
說不清為什麼,按說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幾乎是要啥有啥,不像改開之前,要啥沒啥,但那會兒的人就是很容易滿足。
人真是複雜的動物。
在李媽心裡,過年是個大節,如李達這樣不重視的樣子,她可不就生氣嘛
這幾年其實已經有苗頭了。
一些在外打工的人,回不來也不會強自千方百計要回來。
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不管是在哪兒,人們都要想法子,無論如何會趕回老家,而不是漂泊在外
李媽是不適應,李少雲倒覺得沒什麼。
這一年過年因為李達不在,李媽就總覺得缺了點什麼,就連老太太都有點念想著,時不常絮叨幾句。
------題外話------
謝謝大家投的推薦票,還有風兒1970的月票,謝謝最近一直在糾結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