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奇怪的碑文,便樹立在棺材麵前,見證著這一切。
正麵寫著趙玄奇死前呢喃的遺言。
反麵也寫著大量的字跡,記載著趙玄奇生前所做的所有功績。
“我死前說過這些話嗎?”
趙玄奇看著這一切,徹底陷入沉默。
臉上露出怪異的表情。
不知道對此作何評價。
在他臨死的時候,他的意識已經變得無比混沌,根本不知道自己喃喃自語了些什麼。
不過現在逍遙公主這樣子做,趙玄奇也沒有辦法,已經是靈魂狀態了,隻能眼睜睜看著這一切發生。
也不知道後人看見這塊墓碑,究竟會怎麼想?
……
墓穴被封住之後。
時間線又在跳動。
趙玄奇麵前的場景發生變化。
前方的場景是北方草原,寬闊的草原上,有兩支軍隊正在發生交鋒。
一直是北莽的騎兵。
另外一隻是魏國的騎兵。
一個高大的男子,身體高大,體壯如牛,身上穿著金色的鎧甲,英姿煥發,威武雄壯,坐鎮魏國軍隊中心,正是千曆帝。
他的身體無比高壯,周圍那些英勇善戰的猛將,看上去反而比他低了一個腦袋。
戰爭爆發,兩國軍隊在刹那間交鋒在一起。
千曆帝在一群精兵猛將的護衛下,率領魏國騎兵,以不可阻擋的姿態,狠狠地插入北莽鐵騎的內腹,成功在這片草原大敗北莽鐵騎。
北莽潰不成軍,一路北逃,紛紛如同喪家之犬,不顧一切的逃跑!
第一場戰爭大獲全勝!
趙玄奇為千曆帝送的新手大禮包,可以支持千曆帝組建一隻強悍的軍隊,並且支持他進行多次戰爭!
千曆帝武治驚人,用兵如神,在戰場上料敵先機,讓所有人震驚。
好幾次戰爭,魏國都是大獲全勝!
最終,北莽各大部落被破滅多次,隻能選擇離開這片草原,隻能朝著更北方的區域而去,追逐新的生存區域。
千曆帝率軍親征,追逐數百裡之遠,封狼居胥,徹底解決北莽的禍患。
狼居胥山,英姿煥發的千曆帝,築壇祭天以告成功,禪於姑衍,登臨瀚海。
這位年輕的帝王,嘴裡發出不可一世的聲音:“驅逐韃虜,擊碎北莽!”
“朕做到了!”
時間線再度跳動。
畫麵再度轉變。
趙玄奇眼前一花,麵前的場景最終變成朝堂大殿,高高的皇位之上,千曆帝坐在九五至尊位置上,不可一世,底下是戰戰兢兢的文武百官。
此刻的千曆帝大權在握,穩定國朝,具有無數威望,不僅北破北莽,更是組建船隊征服四海,四海之內,縱覽乾坤。
天下已經太平,魏國的領土區域最為廣大。
魏國的軍隊征服四方,威壓海內,萬國來朝,所向披靡,日月之光所到之處,皆為王土。
一個史無強大的帝國就此奠定基礎。
這是整個時代武功威望最高的帝王。
天下再也沒有人敢反駁他的意見。
他的任何一句話語,都可以讓所有人膽寒,他的任何一個命令,底下的人都會堅定不移的實行下去。
千曆帝見時機成熟之後,毫不猶豫替趙玄奇平反,成功把趙玄奇最後的汙點洗刷乾淨,並且親自把趙玄奇扶上神位。
平反之後,需要修建傳記。
史官問道:“忠臣列傳當中,縱然是給武安君平反,也會給後人議論紛紛,為國為民,苦了武安君也。”
千曆帝明白這一點。
泠然笑道:“嗬嗬,臣子列傳不行,後人議論紛紛?那就修本紀,列入帝王!”
“給武安君修帝王本紀,載入帝王列傳,朕看誰敢議論!朕看何人敢妄言!”
如果用臣子來形容武安君的行為,可能難免讓人議論紛紛,議論功過。
但如果用帝王的行為來形容武安君,便再也沒有人質疑,一代帝王為國如此,何錯之有。
千曆帝心中卻是另有計較:
武安君生前為國為民而死,忠義仁信乃天下代表,為民族脊梁,為國之駐石,不允許有任何汙點,以仁信立天下,以禮儀立國,方可利於魏國統治。
仁義禮信,乃是立國之根本,也是天下安定的根本,必須得要好好宣傳,武廟第一必須進入,文廟第一也必須進入。
以後就是文武雙廟的第一!
並且,還需要叫那些小說家,把武安君的經曆編輯成為小說,寫成精彩的話本,為萬世流傳,任由民間歌頌,讓民間學習武安君的臣子本分。
武安君又有神人轉世稱呼,曾經讓地龍翻身,又能天雷滾滾,雷神大將軍名號,雜交水稻讓天下人吃飽飯,為聖人,為豐收之神,神性之人。
偏偏這武安君乃是吃百家飯長大,沒有父母,倒不如編撰一個傳言,武安君乃是皇室中人,乃是靖明帝之子,因為某些原因流落在外,他的神性乃是皇家獨有,乃是帝王獨有,乃是天子獨有,乃是上天庇護魏國!
雜交水稻讓天下一半多的人吃飽飯,還有引進來的土豆紅薯等也是如此,武安君在民間威望甚廣,武安君乃是天子皇室,乃是帝王血脈,可以收民心所用,利於統治……
如果無法把武安君修入族譜,也沒事,那就編撰一個傳言,武安君乃是靖明帝認的乾兒子,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也有名分!
……
北魏國史書。
魏國史書。
兩本史書屬於不同的史書。
北魏國史書,乃是大漢國分裂南趙和北魏之後,時間段為北魏第一代君王到靖明帝之時的曆史。
魏國史書,乃是魏國還有南趙結束分裂,一統後的史書,曆史時間段為靖明帝開始,以靖明帝為開國帝王開始計算。
【魏國】
【靖明帝:魏明帝】
千曆帝追封趙玄奇為皇爺爺,成功修入族譜,並且以“皇”為名號。
以“皇”為名號,象征著特殊地位。
千曆帝號召群臣,及天下有名的大儒,並且對趙玄奇一生進行總結,最終選出一個諡號:“興”。
象征著趙玄奇給天下帶來興盛,挽大廈於將傾,扶狂瀾於既倒,成功拯救危難中的北魏國,並且最終大破南趙國,實現天下統一,乃是中興之主,乃是一切新生的開始。
“興”字貫穿了始終。
如果沒有武安君趙玄奇,魏國早就破落,談何興盛?唯有興字,才算是對他一生最好的總結!
不過一位大儒卻進行了反駁,覺得“興”字屬於凡人的階段,乃是凡人帝王的階段,不符合趙玄奇神性光輝,不符合雷神大將軍,聖人,還有豐收之神的名號。
倒不如以“神”為諡號,象征著神性,象征著他這傳奇如神話一般的一生,象征著他這一切隻有神明才能做到。
唯有神人才能做出這般成就,也唯有神人才能成就這般無私,為後世百年謀劃太平。
千曆帝同意。
於是魏國曆史如此:
【魏國】
【靖明帝:魏明帝】
【趙玄奇:魏神皇】
【慶隆帝:魏文帝】
【千曆帝:魏武帝】
【……】
求月票求月票求月票~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