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秦將是蒙毅,他過來既是向三千餘考生宣布消息,也是將所有答卷護送回皇宮。
答卷被送到皇宮後,先按照答卷上所用文字進行分類,用秦篆的放在一起,用其他六國文字的又分彆放開,然後再將用其他六國文字答題的答卷翻譯謄寫為秦篆。
這麼做自然是為了更高效的批閱。
李念隻學了秦篆,可沒學六國文字,雖說七國文字有共同之處,但不同的地方也不少,若直接批閱用其他六國文字答題的答卷,不知要用多少時間。
秦皇宮中識字的宮女、內侍、侍衛皆被調動,連一些公子公主也參與了進來,在將所有考卷翻譯謄寫為秦篆後,再由這些人批改選擇填空。
如此一來,可大大減省嬴政和李念的批卷時間,嬴政負責批閱策問,李念負責批閱算學、格物。
本次考試並沒有糊名,因為其中有很多人會寫假名,且批卷者嬴政和李念,和這些人不存在利益關係。
但下次鹹陽大考就不能再采用這種方式,所有參考者必須驗明真身,書上真實姓名,且需要糊名。
出於對這時代考生的好奇,想知道他們會答些什麼,在尚未將所有答卷分好時,李念便讓人從已經整理好的算學、格物答卷中各取五十份整理好,送他批閱。
坐在書桌前,李念開始批閱考卷,沒多久,便批閱到了一個曆史名人:‘咦?酈食其?他也來參加鹹陽大考了?’
李念批閱到的是酈食其的算學答卷,做的還算不錯,能答上的題都答上了,顯然其算學的基礎不錯,可再深一點的題便不會,其也乾脆地沒答,直接空在那,一個字也未寫。
證明其雖有不錯的算學基礎,但未曾深入學習了解研究算學。
這也很正常,符合這時代的主流儒生特點,他們學算學是因君子六藝中有“數”,並不是多感興趣,多想要了解。
但這也比後世的儒生要好,他們至少還學,還肯了解,到了某些王朝時,那些儒生直接將君子六藝給丟了,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既不懂“射”,也不知“禦”。
當然,會變成這樣不僅是儒家本身的原因,更有君王在其中引導,他們希望儒生最好能文弱一點、老實一點,不要懂那麼多,因為懂多了就不好駕馭。
他們並不希望儒生“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隻要他們能一輩子囿於儒家經典之中,為科舉費儘心力就好。
不過,酈食其這份算學答卷最有意思的在於其用答卷空出的地方寫了一篇文,裡麵各種引經據典,還不加標點符號,要不是李念一直有跟蘇胥在學習,還真未必能看懂他想說個啥。
酈食其在這篇文中隻有一個意思:勸諫秦皇不要太過看重算學,將之抬高到一個不該有的地位,算學雖有用,屬於君子六藝“數”的一部分,但終究為小道,夠用即可,不可太過。
要治國理政還是得靠行仁政,複周禮,定分封,這些才是應當抬高的方麵,而非算學。
李念看後,搖了搖頭,這恐怕不僅是酈食其一個人的觀念,還是許多人的想法:算學那東西是有用,但隻需學其實用部分即可,不需太過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