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到儒家之人可提問時,酈食其行禮後,先道:“謝公子先前為老朽解惑!公子編教材,劃分諸科,老朽認為甚好,隻略有不足。”
“‘書’含於人文、曆史、德育之中,‘禮’也含於德育,‘數’含於算學、格物,‘射’和‘禦’含於強身,唯有這‘樂’不在。”
“老朽以為還當增設一科為‘樂’,孔聖曾言:‘樂音,人神之始也’,‘不知音,無以樂’,人當知樂音!”
大秦並不剛需美術家和音樂家,所以他在方才時未提,但此刻酈食其提出,李念思考了下,點頭道:“的確可增設樂音一科。”
酈食其又道:“方才公子言我等在學之時,常會忽略學說有一定局限,然公子之意在老朽聽來,實則在言我等遇到疑難時,應暫時將諸子學說放置一旁,先設法解決去疑難,再行諸子教誨。”
“老朽想問公子,如此不能堅行諸子學說,又如何達至諸子所願景之世?且途中一旦心思動搖,便再難回正道。”
李念答道:“一、我未曾說過要將諸子學說放置一旁,先解決疑難後再撿起;”
“二、疑難客觀存在,就像天下間的懶人和惡人,不會因為我們想他們沒有,那就沒有;
“三、心思會動搖,說明其心思原本就不夠堅定,真正意誌堅定者,不會被輕易動搖。”
李念反問出一個問題:“儒家學說向來推崇周製,然周有分封,亦有周禮,為何而亡?”
酈食其道:“自然是有人不遵守,禮崩樂壞,方至周亡。”
李念又道:“既然周禮那般好,遵守即可國泰民安,天下大同,為何會有人不遵守?”
這個問題曾為難住了蘇胥,但難不住酈食其。
李念也沒想過要以此難住酈食其,他隻是為了引出酈食其的回答。
待酈食其給出答案後,李念未再和酈食其談論周禮,而是道:“你這不也承認客觀有疑難存在?”
“那在明知有疑難時,難道能視而不見,當其不存,不去解決?”
酈食其自然沒法違心地回答“不是”,但又不想承認李念所言,遂道:“行周禮,所以周才能興八百年!”
他這意思是,正因為周禮很好,所以周才能國祚那麼久,比夏商更久,是有史以來最久一朝。
李念道:“周雖有國祚近八百,然實則未興八百年。”
“從平王將國都從鎬京遷至洛邑至元王時為‘春秋’,之後至今年可稱‘戰國’,此便去五百四十九年。”
“春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雖尊奉周天子為天下之主,可誰聽周天子之令?是各國之政,周天子可以令決,還是各國之戰,周天子可以令止?”
“實則是各國自治,遙奉周天子為名義之主。”
“如此也能算在周禮治下,周之國祚近八百載?”
未等酈食其反駁,李念又道:“李某也知諸位推崇周製是因有史來,周國祚看似最久,但若依循周製,不過是使大秦再複為周,又如何能超過周,勝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