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也有禁止近親結婚,隻是所謂的“近親”和現代不同,直係親屬不可嫁娶,堂親不可嫁娶,同姓不可嫁娶,但表親卻可。
像表兄妹嫁娶親上加親,一直到後來的王朝也存在。
又說了幾條後,李念道:“這些事並非強令,是望諸位傳告於眾,使民自覺遵守。”
一醫者道:“公子,此等皆為好事,應當強令使萬民知曉,而非使民自覺!”
這話引得不少醫者點頭。
這些事如果是真的,都是有利於民的大好事,應廣而告之,強推於天下,讓人人都知而遵守,而非讓民自覺。
李念尚未回答,有醫者已代他回道:“哪有這般簡單?如那水要煮沸再喝,雖為好事,但燒水要用柴火,一般人家的柴火,烹食取暖尚且要精心計較,哪有閒柴能隨時將水燒沸了飲用?”
俗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排第一位。
因為沒有柴,即使有其他六樣,也沒法生火取暖,將食物煮熟。
而柴火得來不易,即使是八九十年代,柴火對一些民眾也是個問題,何況在這時。
民眾好不容易弄來的柴火,烹飪取暖尚且可能不足,還強令民眾喝水要將水煮沸,把柴火浪費在燒水上……
即便出於好意,也會被民眾認為是壞事!
這名醫者一說後,其他醫者也明白過來,好事雖是好事,可受製於實際情況,根本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去執行,要是以律法強令,更是會適得其反。
回答的那醫者又道:“公子智深如淵,早已料見了此情,因而不強令,隻傳告於眾,是為讓能者知而去做,不能做者也能先知,待日後能做時再去做。”
其他醫者看向李念,隻見李念點了點頭,表示他的確是這麼想的。
這些事礙於大秦當前的實際情況,不可能一蹴而就做到,但可以提,可讓民眾知道有這回事,以實例讓他們看到這麼做的好處,讓有條件者自發去做。
李念道:“確是如此,若李某將這些事定為律法,強令各地執行,那便不再是好事,也不再會於民有利,甚至會化為暴政、苛政,而苛政猛於虎!”
一句“苛政猛於虎”讓眾醫者心中一凜,那名提議要強令的醫者起身,麵色羞愧道:“小民見識淺薄,所思不周,幸公子英明……”
聽他要致歉,李念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便是聖賢,也會有過,你因出於好意而發言,何過之有?還請落座!”
待此人落座後,李念道:“這其五一事,再過些時日,陛下將派人前往異域之地,而異域路遠,需跋山涉水、穿林過野,縱使挑選往異域的人皆為身強體健的軍中健卒,也很難避免會生病。所以,需有醫者同行!”
“此次去往異域,既是為査探異域國邦境況,也是為帶回異域作物利我大秦。”
為讓醫者們知道異域行的重要性,願意去往異域,李念道:“如有一名為‘棉花’的作物,以其織成衣,保暖效果極佳,若能有一件,縱在燕趙之地,也能無懼苦寒。”
印度確實有棉花產出,但原產於印度的棉花是一種粗絨棉,由於產量低、纖維粗短,不適合機器紡織,在後世已逐漸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