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經得起風浪的,還得是靜下心來做事,鑽研手藝的人。”
但真正鑽研手藝的人,卻往往沒辦法大富大貴。
這句話李逸沒有說出口,隻是輕輕歎了口氣,就把話題重新拉了回來。
“注意,這些料是一斤料水的用量。”
他開口提醒;“一斤料水,也就夠一隻雞用,如果要一次性燒很多隻雞,那就按照比例增加用量就可以了。”
說著,他就將五十隻雞要用到的量配齊,放在了一起。
“這些料要先泡泡水,洗掉灰塵,和多餘的料味。”
李逸說著,就將調味料倒進了鍋中,加水燒煮了起來。
“如果不急著用,就用常溫水泡三十分鐘,如果急著用,就下鍋煮三分鐘,味道就能出來了。”
眼看著鍋中水開,煮了兩分多鐘後,李逸就將調味料撈了出來,放到了一邊。
重新起鍋燒油,他先爆香蔥薑,隨後就把所有調味料一起放下鍋中。
炒到出香後,他就添了半鍋的熱水。
“一斤的料水,要配二十克的鹽,五克的糖。
同樣的,如果一次性處理的雞多,就同比例增加。”
李逸說著,就關了火,用笊籬將鍋中的調料都撈了出來,裝進了一個小紗布袋裡,重新丟回了鍋中。
隨後,他就看向孫麗,解釋:“這個料水這樣就算炒好了,不過它不是用來煮雞的,是用來醃雞的。
這種技法叫濕醃,也叫鹽水醃製法。
它是利用溶液的擴散滲透作用,讓鹽分和香料的味道均勻的滲透到被醃製的食材裡,讓組織內外溶液濃度達到動態平衡。
這樣醃出來的雞,內外的味道都是一致的,就連骨頭裡都是有味道的。
這種技法不光可以用來醃肉,做果脯的時候,用的也是這種方法。”
“原來是這樣!”
孫麗恍然大悟:“怪不得我剛剛吃那塊雞肉,感覺特彆入味,特彆香,原來是用了這種濕醃的技法。”
“對。”
李逸解釋:“很多這種需要味道很透的菜,都是要濕醃的,比如川菜裡的樟茶鴨,陝菜裡的葫蘆雞等等。
還有各地的鹵味,都不是靠煮把味道煮進去的,而是泡。
鹵菜的關鍵就在於三份鹵,七分泡,泡的時間夠久,味道才進得更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