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轉眼即逝,不知不覺間,十五年就過去了。
木碑空間中,李逸的身影再次出現。
看向木碑,上方銘文浮現。
樹木勒(乾隆二年六月初七至嘉慶五年九月初七)
男,滿人,十二學廚,為正白旗旗主私廚,乾隆二十五年受舉薦,入宮擔任禦廚,乾隆五十七年告老還鄉,嘉慶五年因痛風之疾而死。
看著銘文中的介紹,李逸輕輕搖了搖頭。
這個樹木勒是禦膳房裡最受寵的禦廚之一,也是日子過得最舒坦的。
不光納了兩房小妾,平日裡的小日子也是滋潤得不得了。
因為專門為乾隆做涮鍋,他所有的食材都是專項采購的。
而這裡麵的油水就大了。
在宮中乾了三十多年,他回老家的時候,足足帶了三萬多兩白銀。
但他的晚年也很是遭罪。
因為從乾隆的牙縫裡偷吃了不少油水,他也得了痛風這種富貴病。
可他又嘴饞,舍不得忌嘴,以至於最後愣是生生病死了。
雖然沒有親自體會那段記憶,但從記憶碎片裡顯示的情況來看,那種感覺無疑是相當遭罪的。
靜靜等候著記憶疏離,李逸回憶著離開前的記憶。
記憶中,是乾隆派太監來告訴他,讓他準備涮鍋九白宴,招待蒙古使臣。
九白宴始於康熙年間。
當年康熙初定蒙古外薩克等四部落時,這些部落為表示投誠忠心,每年以九白為貢。
所謂九白,就是白駱駝一匹、白馬八匹。
四部落以此為信,以示效忠。
而在蒙古部落獻貢後,康熙就高禦宴招待了他們的使臣,謂之九白宴。
從那以後,每年都會循例而行,乾隆年間也不例外。
隨著記憶漸漸疏離,李逸逐漸恢複了清醒。
看了眼木碑,李逸收攏心神,念頭以動,就蘇醒了過來。
酒店床上,李逸轉臉看了眼身側,劉藝菲已經不見了。
但臂彎裡仿佛依然還有她的餘溫,好像剛走不久。
他拿過手機看了眼,是早上六點半。
劉藝菲定的是六點的鬨鐘,顯然是半個小時前走的。
她應該是看他睡得香甜,所以悄悄走的,沒吵醒他。
點開對話框看了眼,李逸躺回床上,伸了個懶腰。
這次的任務要求,他要做的是涮鍋。
涮鍋這種烹飪方式,早在人們製作出了容器時,就已經出現了。
而樹木勒做的涮鍋,也是千式百樣,種類繁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