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道湯放在乾隆麵前,自然可以引起他的食欲。
在聽到的張東官的解釋後,禦廚們這才明白,原來張玄清是一位藥膳大師。
於是,在場禦廚都向他恭賀,認為乾隆喝他的湯喝得滿意,肯定會重重有賞。
但奇怪的是,從那之後,乾隆卻像是把他忘了一樣,一連一年多,都沒再召過他的菜。
而他也不在意,又回到了之前摸魚的狀態。
一直到一年多之後,乾隆再次生病,才又讓他煲一碗粥。
而在張玄清給乾隆煲了一碗薏米紅糖粥之後,乾隆喝完,又把他晾起來了。
自此,乾隆每次生病,都會讓張玄清做份藥膳吃。
一直到乾隆五十年以後,乾隆召他做膳的次數才多了起來。
從乾隆五十年,一直到乾隆過世,隔三差五就會讓張玄清燒份藥膳。
尤其是過世前的幾年,每天晚上乾隆都要喝一碗張玄清熬的湯。
而民間也有傳言,說乾隆之所以那麼長壽,就是因為吃了張玄清做的藥膳。
看著鏡子裡年齡尚輕的張玄清,李逸若有所思。
隻是看相貌,這應該是張玄清剛進京的那幾年。
而他這次附身,想必就是要掌握張玄清的這手藥膳功夫了。
雖然他也會做幾道藥膳湯,但和張玄清這種專業藥膳廚師還是沒法比的。
放下銅鏡,他將房間收拾了一通,把隨身物品也整理了一遍。
張玄清家底頗豐,箱子裡壓著上千兩的銀票,還有幾十兩碎散銀子。
但翻箱倒櫃找了一圈,李逸卻沒找到度牒。
低頭看著身上的道袍,李逸不免有些疑惑。
沒有度牒就意味著不是正式的道士,沒有皈依。
那張玄清為什麼穿著道袍?
而且他記得,平日裡,張玄清也都是穿著便服進宮的,從來沒有穿過道袍。
略一思索,他就換下了道袍,換上了一身便服,邁步走出了房門。
這些疑惑,他有的是時間解開。
既來之則安之,對於這樣的經曆,他早已經熟門熟路了。
邁步離開了院子,他就上了前門大街。
逛著熟悉的街道,他口中哼著:“同仁堂,開的本是老藥鋪,先生好比這個甩手自在王…”
主動出擊,總比坐在房子裡熬日子好些。
他打算去藥鋪裡逛逛,熟悉熟悉藥性。
……
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二十年。
木碑空間中,李逸的身影浮現。
看著麵前木碑上浮現的銘文,李逸靜靜等候著記憶疏離。
張玄清(雍正九年八月初八至嘉慶十一年五月十六)
男,贛省饒州府人,自小習道,因順治十八年康熙登基後下至全國停發度牒,遂以俗家弟子身份入龍虎山習道,研習藥理。
乾隆二十六年,受叔父張太虛舉薦,入宮擔任藥膳禦廚。
嘉慶十年,返龍虎山皈依,次年坐化。
喜歡一口天價炒飯,老唐當場拜師請大家收藏:一口天價炒飯,老唐當場拜師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