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董昭本來是跟著張邈的,但最近又跟曹操搭上了線,於是給張邈出了個主意,讓董訪在虎牢關挫挫劉備的銳氣。
張邈對劉備提兵上洛也感到不滿,於是就默許了讓董訪在虎牢關故意卡劉備,挫劉備銳氣。
董昭沒想到劉備的態度會如此強硬!
劉備平日裡的溫和仁德,讓很多人都忘記了劉備骨子裡也是個暴躁青年。
昔日當縣尉的時候,劉備就敢鞭笞督郵,如今身為青州牧暗掌青徐揚三州,麾下文武齊備,劉備又豈會變得軟弱?
劉備不會無故去為難一個虎牢關守將,但也不會容忍一個小小的遊擊將軍放肆。
更何況。
劉備這次來洛陽,可是帶著傳國玉璽的!
早在劉備抵達虎牢關之前,鄭平就遣禰衡先一步入洛陽,將劉備欲獻傳國玉璽一事告知了宗正劉艾。
劉備壓根不擔心有人耍陰謀詭計。
然而這些秘密,董昭是不知道的,此時的董昭,有些騎虎難下了。
讓董訪去迎接劉備,這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
不讓董訪去迎接劉備,劉備直接回青州了,這罪名董昭可扛不下來!
無奈之下,董昭隻能來尋張邈,據實相告。
“劉備,要撤兵回青州?”張邈的眉頭、同樣緊蹙。
但很快,張邈不由多了幾分忿忿。
“劉備這是故意的!”
“都是同殿為臣,劉備就這麼想壓我一頭嗎?”
張邈顯然已經忘記了,是他同意董昭的提議,讓董訪去挫劉備的銳氣的。
如今銳氣沒挫成,反而讓自己騎虎難下。
驚怒之中,這雙標的態度顯而易見了。
“司徒,現在劉備要舍弟親自去迎接,舍弟是去還是不去?”董昭小心翼翼。
張邈冷哼:“劉備不是說三日內嗎?那就快到三日再去。”
“這”董昭咬著牙,勸道:“可萬一劉備故意拒見,然後到了三日就回青州了呢?”
張邈不由一陣氣惱:“都是你出的餿主意,害本司徒顏麵大失,給董訪下令,若不能迎接劉備入關,他的遊擊將軍就彆當了!”
董昭低著頭退出了司徒府。
隨後,董昭又策馬往曹操的府邸而去。
自得知劉備要來洛陽,曹操也提前來到了洛陽覲見劉協,然後在洛陽修繕了一間府邸暫居。
“公仁你這招可真夠損的,隻可惜你的對手是劉備。”曹操沒有多少驚訝,隻是輕笑一聲。
董昭有心效力曹操。
即便董昭這損招失敗了,曹操也沒有出言嘲諷,隻是點出了劉備不同於常人。
董昭有些羞愧:“昭對劉備了解不深,以至於弄巧成拙了。昭以為,明公可親自去趟虎牢關迎接劉備入關。”
“一則是為了試探劉備對遷都的態度,二者也是為了跟張邈形成鮮明對比。”
曹操細思一陣,隨後看向身邊的郭嘉和戲誌才:“奉孝和誌才認為,我是否應該去虎牢關?”
於私而論,曹操是不想去見劉備的。
畢竟上回在淮南的時候,曹操折損了一半的兵馬,這怨恨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消弭的。
然而曹操也明白,董昭的提議是很不錯的。
這個時候,沒必要跟劉備因為舊怨而起衝突,隻是曹操麵子上過不去,這才讓郭嘉和戲誌才拿主意。
郭嘉心領神會,道:“嘉以為,公仁之言甚善。劉備雖然奉詔提兵上洛,但青州未必能成為新的帝都。”
“想必劉備也很清楚,哪怕天子同意定都青州,朝中大半的公卿也會反對。”
“故而,明公去見劉備,或許能引劉備為助力!”
戲誌才也道:“張邈采納公仁之計,已經得罪了劉備,劉備必然不會助張邈遷都陳留。”
“如此一來,新的帝都就隻有潁川和青州了。”
“明公這次去見劉備,實際上是在跟劉備商議帝都歸屬。”
曹操撫掌一笑:“奉孝、誌才之言,甚合我心啊。既如此,我就走一趟虎牢關,邀劉備入關!”
黃河渡口。
距離虎牢關三十裡外安營紮寨後,劉備沒有食言,真策馬來到黃河邊垂釣來了。
第(1/3)頁
第(2/3)頁
一同來的還有鄭平、趙雲、孫策、周瑜、諸葛瑾、華緝、諸葛亮、陸遜。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青州雖然也能看到黃河,但青州的黃河都是下遊入海處了,跟這虎牢關處的黃河上遊是截然不同的。
磅礴的氣勢,洶湧的浪濤,讓眾人都有一種眾生皆渺小的感慨。
“顯謀善辭賦,不如以黃河為題,作一辭賦如何?”劉備忽然來了興致。
劉備不善辭賦,也就依稀記得先秦有古篇讚頌黃河“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鄭平輕搖羽扇:“使君誤會了,我可不善辭賦。可惜禰正平去了洛陽,否則使君定然能聽到絕妙賦篇。”
劉備大笑:“顯謀太謙遜了,我可是問過禰正平,論辭賦,顯謀你勝其十倍。”
鄭平不由樂道:“某某才勝十倍,不過是文人士子間相互吹捧罷了。昔日出遊諸州郡時,我曾於這黃河邊上偶遇一隱士。”
“此人號為敬軒居士,以黃河為賦,覓得佳句六百餘字,”
“使君若想聽,我可誦其賦文。”
鄭平從不醉心於詩詞辭賦。
倒不是鄭平不喜歡詩詞辭賦,而是前世背誦的詩詞辭賦經典太多。
千古佳句在前,鄭平自然也不想獻醜。
因此,鄭平時常會以“出遊諸州郡偶遇隱士”為由,傳誦一些佳句名篇。
文抄公這種敗人品的事,鄭平是不會做的。
鄭平有自己的驕傲,不會去拿他人的辭賦來給自己貼金。
即便昔日拿李白的詩去誑禰衡的時候,事後也對禰衡解釋了這詩的出處,隻不過禰衡並不相信那四首詩詞出自隱士青蓮居士。
而今日,鄭平要給劉備助興,也同樣以偶遇隱士敬軒居士為由,當眾誦念《黃河賦》。
“吾觀黃河之渾渾兮,乃元氣之萃蒸。浚洪源於西極兮,注天派於滄瀛。”
“.”
“天宇槭其沆漭兮,渺上下之玄黃。霧雨霪霪而瀚集兮,混邃古之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