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儒,腐儒,這些老家夥,出事就讓皇帝下罪己詔,要你們乾嘛!
皇帝說的不算錯,大寶端坐著,像是皇帝的上級,認真嚴肅的點頭,然後追問:
“答案沒錯,這裡還有一道題,南方出現水災,朝廷該如何。”
皇帝理所當然的說道:
“調集糧食,穩定地方,調集軍隊,提防有心之人作亂調集銀兩,準備災後幫助百姓重建家園。”
”北方出現白災。“
”調集糧食,穩定地方,調集軍隊,提防有心之人作亂調集銀兩,準備災後幫助百姓重建家園。”
說完皇帝就覺得不對,三個問題的答案一樣?
災情的處理方式大同小異,基本就是賑災,鎮壓,重建,好像也沒錯?
大寶這時候放出大招,他問皇帝,地方遇到災情,地方官上報朝廷,朝廷調撥糧食,糧食運往災區,
總共需要多久?
“根據距離不同,少則一個月,多則數月。”
大寶再問:
“一個月要死多少百姓數月要死多少百姓?”
道路不便,消息互通需要時間,調集糧食需要時間,運送糧食需要時間,朝廷能做的就是儘量減少損失,維護地方穩定,
在這段時間,百姓隻能靠自己,一直以來不都是這樣嗎?
“朝廷是否有考慮過,如何縮短救災的時間,最大程度的保護災民?”
從來就沒有人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這也是大寶不願意繼續跟大儒們學習的原因?
“跟皇爺爺說你的見解,我倒要看看,你能說出些什麼來。”
腦海裡仔細回憶娘親教過的知識,思考片刻,組織好語言,大寶沉聲道:
“災情發生,地方通知朝廷,朝廷再救災,完全是在浪費時間,朝廷可以建立完善的災情應急預案。”
都說堵不如疏,治不如預,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預防。
預防災情的方式有很多,
南方容易發生水災的地區,枯水期打通江河,連通湖泊,增加汛期蓄水能力,
增加植被覆蓋,減少水土流失,淤塞河道,勤疏通河道,保持河流暢通,減少汛期山洪的發生。
建立泄洪區,遇到特殊情況,可以提前泄洪,以免河道垮塌,造成更多百姓和財產的損失。
容易乾旱的地區,興建水庫,溝渠,挖深井,
朝廷要在各府縣建糧庫,存放應急糧,遭遇災情時,知府、巡撫直接開倉賑災,第一時間救助災民,減少必須傷亡。
地方遭遇水災、洪澇、白災時,地方軍隊可特許調集,進行救災,
朝廷在各地建立藥局,指導地方進行防疫工作,
災後容易出現瘟疫,災民安置要做好消毒消殺工作,注意隔離,減少大麵積疫情的可能性。
“災情應急是常態化的工作,不要等到災情發生再想辦法農閒時期,招募百姓修建民生工程,疏浚河道,修建水庫,修路“
皇帝從開始的不滿,到疑惑,然後思考,再到現在,內心掀起滔天巨浪,
王朝更替的導火索,往往就是天災,
盛世百姓勉強能糊口,遇到災情,平衡被打破,食不果腹,日子過不下去,自然就會揭竿而起,
大寶提出來建議,若是能執行下去,
地方再遇到災情,第一時間救災,百姓穩定,地方穩定,江山自然永固,社稷必然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