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伍家在村裡也有院子和田地,每逢農閒時節,外祖母便會帶著她往山中暫居些許時日。
在山裡采集各類山珍野果,曬乾後留著冬天吃。
在王清兒的記憶裡,外祖母一直都保持著屯糧屯食物的習慣。
家中更是飼養著耕牛、騾子以及駿馬等牲畜,倘若真到了不得不逃難的,也不用肩挑背扛那些沉重行李。
經過幾日緊張的忙碌,王家的人總算是將田地裡能夠食用的蔬菜以及紅薯全部搶收完畢。
隔壁鄰居一家在搬走之時,特意過來告知王家人,說是自家種的蘿卜、白菜還有紅薯長勢都挺好的。
因為家裡馬上要前往縣城投靠親戚,實在抽不出時間來搶收這些農作物,若是王家人需要,可以一並收走。
王家老大拉著裝滿紅薯的車子回到家中時,將此事與沐老爹提了一嘴。
沐老爹聽到之後,毫不猶豫地帶上家中的小廝就去挖紅薯、收白菜蘿卜。
又花了幾日,他們便將那家鄰居所種植的紅薯、蘿卜以及白菜統統收了回來。
不僅如此,沐老爹想著村裡有那麼多難民,眼下正值寒冷季節,難民們肯定急需取暖。
於是他又帶人將王家儲存的乾柴全都搬運了回來,直接堆在打穀場上讓那些難民用。
村長和沐楠最初計劃隻接收六千多名難民。
然而當他們親眼目睹那些渾身上下濕漉漉的難民們,一個個拖家帶口艱難前行。
並且這些人大多來自於附近的幾個鄉鎮和村落時,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憐憫之情。
兩人又商量一番,當即決定將設置的第一道關卡再往外麵挪了許多,以便能夠容納更多的難民進入村子避雨。
隨著時間的推移,進村的難民數量逐漸增多,終於在人數超過一萬兩千多人的時候,慢慢地不再有新的難民繼續湧入村莊。
村長去外麵打聽了一道,原是其它的鄉鎮村落也在搭草棚安置難民,所以難民少了許多。
可接下來幾天仍是下著大雨,嶴山村的村民也開始挖那些低窪地裡的紅薯、蘿卜和白菜。
而沐楠則跟村長說,村外田地裡,能吃的都要搶收回來。
並且村口值夜的那些人不能因為現在進村的人數少而鬆懈,反倒要更加提高警惕才行。
開始還有許多村民質疑,直到沐楠他所知道的那些受災情況跟大家一說,村民和那些難民都唏噓不已。
一個個立馬回家拿工具去自己田地裡搶收糧食。
王清兒買的那些地裡也種了紅薯、蘿卜、白菜這些。
家裡人手不夠,沐楠就帶著部分難民一起去收,收回來的東西分一部分給他們。
原本沐家每隔一日也是會送一些紅薯和蘿卜白菜給難民的。
目前難民們自己都有糧食,所以隻能送一些菜給他們。
一萬多的難民,搭了幾十個灶台,幾百人共用一個,鐵鍋是難民自己帶的,主動捐出來大家一起用。
每戶按人頭拿出米來,混在一起煮稀粥,偶爾會加上一些紅薯和白菜。
每人分一海碗粥,粥煮好了每家安排一個人拿著大盆子來打粥。
家裡有值夜的漢子就可以多分到一碗粥。
開始時也有些人家為了少出點糧食,取米的時候就少報人口,領粥的時候多報人口。
被揪出來後,罰了好幾倍的糧食,剛開始那些人家還不肯拿出糧食。
村長說若不拿出糧食,就趕他們出村。
那些人害怕被趕出去,趕緊拿出了被罰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