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是從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女主是個沒讀過書的農村姑娘,女主沒什麼大誌向,就有些小心思而已)
女主這輩子都不會離開農村,去最遠的地兒也就是鄉鎮和縣城,所以看書的時候可彆罵女主哈)
男主也不是那種大殺四方的爽文男主,他的心都在不吃虧上,能賺點小錢。)
男女主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們就是普普通通的普通人,沒什麼遠見,恨人有笑人無的心態,攀比心全放在周圍人身上)
男女主感情慢慢升溫,都是睡出來的感情,反正男人都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
在離安西縣老老遠的地方,有一個叫牛場的邊陲小鎮。
這是個遠離大城市和經濟開發區的特彆小鎮。
這裡地理位置偏遠,但卻有獨特的風景魅力,比如清澈的河流、廣袤的森林,晚上獨特的野生動物吼叫,還有人們永遠走不出去的鄉村小路,真是山外山,翻了又翻。
當然,這些自然風光,也為小鎮和村莊裡的婦女增添了許多無窮無儘的……恐懼。
這裡的民族文化多樣性,也有各種各樣的迷信和傳說,沒有大惡大奸的人,卻有許許多多小事能惡心人。
要說這裡的人封建吧,男男女女的行為舉止那叫一個開放,孩子也是生了一籮筐。
可要說這裡的人開放吧,又事事都被封建迷信給框住了。
男人抱著封建的思想不撒手,女人過著封建的日子沒個頭。
王豔玲呢,就是生活在這麼個地兒,一個叫林麻村的小旮旯。
這村子不大,也就三四十戶人家,姓氏也挺雜的,但要論數量,還是姓趙的最多。
而王家,就那麼一戶,也就是王豔玲家。
她家是爺爺奶奶逃荒的時候,搬到這村子裡來的。
不過王爺爺夫妻倆剛到這沒多久就死了,就剩他們的兒子王大毛這麼一個男娃。
後來為了能融進村子,王大毛就娶了本村的胡美心。
這倆人生了倆兒子三個閨女,王豔玲就是這三閨女裡的老三,在王家那是妥妥的底層人物,乾啥都墊底。
以前的王豔玲,那是事事都要跟哥哥姐姐們比個高低。
家裡有什麼活要乾,母親頭一個想到的就是她,她不乾,非得反駁幾句。
但要是有什麼好吃的,母親就隻想著哥哥姐姐,她也不樂意了,得抗議。哥哥姐姐們不願意乾的活,她也得乾,不過還是會先抱怨幾句。
然而現在呢,王豔玲已經慢慢變得溫順了,她那起初的銳氣,也被父母和哥哥姐姐們慢慢給消磨平。
當然不是被柔聲細語給安撫的,而是被父親那常年揮舞的竹條子,還有母親的大巴掌,以及哥哥姐姐們的拳頭給磨沒的。
後來哥哥姐姐們都成家,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終於沒人再關注她了,母親一門心思地和嫂嫂們鬥智鬥勇呢。
母親在兩個嫂嫂的比較之下,也終於發現了小女兒王豔玲的價值,嫂嫂們讓王豔玲做事時,母親就會說兒媳婦不做,憑什麼讓我小女兒做?
在這樣的一日日的鮮明對比之下,王豔玲終於過上了幾年輕鬆愜意的小日子。
隻可惜啊,好景不長,在王豔玲18歲這一年,父親給她相中了一戶富裕人家。
就是本村的趙家,趙家可是村裡的大姓,占了村子人口的四分之一呢。
所以把小女兒嫁進趙家有三大好處,一是能和趙家拉近關係,以後王家要是有點啥事,趙家也能幫襯著點。
比如村子裡搶地的時候,乾農活的時候。
二是父親相中的趙建良會賺錢,小女兒嫁過去也能讓王家沾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