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大地解凍,江河開封,他自己就不得不退兵。
不然泥濘的土地,流水的江河,極不利於自己騎兵的快速機動,一旦自己騎兵機動優勢發揮不出來,那麼他就不能以少量的騎兵,牽製大量的明軍主力。
又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勤王之師的到達,那麼在戰場的形勢可就要發生逆轉。
多爾袞倒是不擔心,明軍能夠消滅他,但是歸程需帶著大量劫掠的人畜物資,這些東西很容易被明軍在半路打劫搗毀。
分散的小部隊,也很容易被明軍偷襲伏擊。
在大明這個龐然大物麵前,建奴那點人口總量,簡直是沒法看,任何稍大點的人員傷亡,都是建奴不能承受的,因為他們真的是死不起。
而卻偏偏不巧的是,這次入塞,在李俊業麵前,他們死的人確實是太多了。
這著實讓多爾袞心疼不已。
但李俊業的人頭,濟南城內的無儘寶物,讓多爾袞覬覦不已,他的內心裡早已下定決心,不敢付出多大的代價,一定要攻破濟南。
而今已過雨水,明顯覺得蒙蒙細雨的天數漸漸增多,但大地上積雪還並未融合,多爾袞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並不多了。
而大明這邊,自從在巨鹿重創了嶽讬右翼軍之後,隨著勤王之師的不斷到底,大明漸漸的再糜爛的局勢中重新站穩了腳跟。
而今曹變蛟已到達真定,連原先借故逃回山西的大同總兵王樸,在朝廷的切責下又開始兵出太行,左良玉和劉國能部,則已到大清河北岸。
原先被打殘的盧象升在順德收攏殘兵敗卒,招募人馬。
畿南之地乃是盧象升發家之地,大名鼎鼎的天雄兵,就由畿南子弟組成。
畿南子弟素聞其賢,得知盧象升招募人馬,應者雲集,才一個多月時間,盧象升又有了一萬五千多人馬。
倉促成軍的這一萬五千多人,固然比不上以前的百戰之卒,但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建奴久蹂躪畿南,家仇國恨於一身,這些人爆發出來的戰鬥力也不容小覷。
而今的局勢,如楊嗣昌原先的定策一樣,明軍四大主力全部在往濟南彙集,再加上各路勤王之師,人數不下二十餘人。
盧象升整頓完兵馬之後,就領兵東來,和南麵而來的洪承疇在館陶會師,孫傳庭部則由正定直趨德州,打算和德州的顏繼祖彙合,徹底切斷建奴的退路。
而高起潛部的一萬殘兵,開始從濟寧出發北上,準備支援盧洪兩部渡過運河。
這四部雖然是被稱大明的四大主力之一,但這也是相對而言,國內平叛還是可以,但是打建奴還真不行。
唯一能夠在野戰中與建奴正麵相抗的或許隻有關寧軍,可號稱天下第一強軍的關寧軍,三萬人僅是臨清渡河一戰,就被建奴差點打得全軍覆沒。
由此可見這四大主力和建奴真實的的差距。
鑒於敵強我弱,盧象升也不敢輕敵冒進,以步步為營的策略,徐徐向濟南方向推進。
這四大主力就是大明最後的底牌了,如果一著不慎,連這四張底牌一次性輸掉,那麼大明就會陷入萬劫不複。
身為總督天下勤王之師的盧象升,手裡握著的就是大明的命運,職責所在,讓他不得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