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尊龐大的婆羅門佛像底部,散發出強烈的紫色寶光,寶光將三尊佛像籠罩,仿若諸天神佛散發出的佛光。
紫色寶光,代表佛像身下之物是國之重器級彆的寶物。
這座地下婆羅浮屠塔內,空蕩蕩的,除了數千尊佛像,幾乎沒有它物。
佛像下麵的物品,是整個地下空間中,僅有的3件文物、古玩。
曹嘉寧迫不及待的展開透視,查看這三尊佛像下方,藏著什麼樣的好寶貝。
然而,當曹嘉寧的視線穿透佛像,看到佛像底部的物品,瞬間呆愣當場。
佛像之下,沒有他想象中帶有重要銘文的海外傳承之物,也沒有天命雲板、武則天除罪金簡之類的重要曆史文物。
甚至,連【滿者伯夷國】黃金首飾,這種海外珍貴文物都沒有。
佛像之下,是3個雕刻著密密麻麻梵文的方形黑色木匣。
木匣上雕刻的梵文,是古印度佛教中的婆羅門教,核心佛經——《吠陀經》。
這3個抄寫《吠陀經》的黑色木匣中,分彆放置3樣十分不起眼的小東西。
一截蒼白的指骨、一大一小兩枚黃金舍利子。
這竟然是古印度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指骨,和釋迦摩尼舍利子。
看到這三件物品的第一眼,曹嘉寧感覺有點懵,這種奇怪的搭配,讓他有些無法理解。
古印度佛教和古印度婆羅門教,都可以稱之為古印度【佛教】。
但是,佛教和佛教之間,是有很大區彆的。
婆羅門教,起源於古印度宗教,以《吠陀經》為主要經典,把種姓製度作為核心教義,崇拜三大主神而得名。
婆羅門教,按照種姓將人分為三六九等。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為僧侶貴族,有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刹帝利,主要為貴族和戰士。
第三等級:吠舍,主要為農夫和客商。
第四等級:首陀羅,主要為農奴和奴隸。
在婆羅門教中,婆羅門地位最高,血統最尊貴,有宗教信仰的最高解釋權。
婆羅門的地位,相當於華夏封建王朝中的皇室宗親,生下來就地位不凡。
而釋迦摩尼是【刹帝利】種姓,他的地位低於婆羅門。
同時,釋迦摩尼所宣傳的佛教,在教義上,與婆羅門教相衝突。
釋迦牟尼對婆羅門教的立場是批判和反對的,公開反對婆羅門種姓製度。
釋迦摩尼主張,將【婆羅門】種姓排名,放在【刹帝利】之後,【刹帝利】作為古印度最高種姓。
正因如此,婆羅門教和釋迦摩尼所開創的佛教,互相衝突。
釋迦牟尼一直遭受婆羅門教攻擊,被婆羅門教所排斥,在宣傳佛教教義方麵,受到極大阻礙。
這兩大古印度佛教,可以說是死對頭,為什麼婆羅門教三大主神佛像之下,會放著釋迦摩尼舍利子呢?
略作思考後,曹嘉寧便明白過來,這並不是兩大佛教相結合,而是鎮壓。
婆羅門三大神,將釋迦摩尼舍利子鎮壓在佛像之下,分明是想將釋迦摩尼開創的古印度佛教永久鎮壓在自己身下,保證婆羅門的最高種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