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戰爭共分兩次,第一次元日戰爭,元朝集結蒙漢軍隊人,高麗軍(征東行省)5000餘人。
(高麗、元朝史書記錄不一,有三個不同版本,但大致都是元朝,高麗5000上下)。
第一次元日戰爭,元麗聯軍攻占對馬島,進兵壹岐、鬆浦二島,引得鐮倉幕府劇震,連忙命令九州禦家集結迎戰,據說總兵力達到了人。
兩邊爆發大戰,元麗聯軍戰力更強,裝備更精銳,但人數不占優勢,又是登陸作戰,所以打了個兩敗俱傷。
因為元軍主將之一的劉複亨受傷,故而元軍選擇撤軍班師,直到這時,台風天才姍姍來遲。
大戰過後疲憊不堪的元麗聯軍猝不及防,戰船多數撞岩沉沒,聯軍的台風戰損高達餘人。
忽必烈經此一戰,派遣使臣再次前往日本宣諭,讓他們臣服朝貢。
結果,使臣全被鐮倉幕府給哢嚓了。
接著就是第二次元日戰爭,也是日本“神風”的真正來源。
隻能說,作為蒙古人的忽必烈,雖然自詡通曉漢家文化,但骨子裡終究還是個草原胡人。
所以打仗還是保留了草原習慣,專挑秋高馬肥的台風天去,這不就是上趕著在送人頭?
好笑的是,還有些陰謀論,認為忽必烈是在故意消耗漢人降將世侯的實力。
誰家消耗是這麼消耗的?
而且,戰後征東行省也沒有撤銷,顯然是忽必烈不甘心,也不放心日本。
說過了元朝,林煜又接著講起本朝大明。
“我大明雖然沒有蒙古人那麼瘋狂,卻也算是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從洪武到永樂兩朝,更是多次北伐漠北,又向東收服女真,設立奴兒乾都司,向南平定安南,設交趾布政司。還派鄭和下西洋,宣揚我大明國威,冊封海外藩屬、宣慰。”
談到此處,林煜就忍不住讚歎,永樂一朝對外的胸襟與魄力。
後世廣為人知的南洋舊港宣慰司不說,實際被冊封的還有滿剌加(馬六甲)外府、蘇門答臘官廠。
就這些,其實還不算離譜。
畢竟,鄭和下西洋的路線,也確實能到這些地方,有影響力也不奇怪。
關鍵在於,後世英國人於十九世紀初,殖民印度阿薩姆地區時,居然發現了一方鐵印,上書“永樂五年,底馬撒宣慰司信符”。
更往前的清朝乾隆年間,徙居沙俄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汗國,因為忍受不了沙俄的壓迫,在渥巴錫汗的帶領下東遷回中國。
關於這段曆史還拍了部電視劇,叫《回家的誘惑》還是什麼名來著……
他們來到清朝以後,獻給乾隆一方玉印,印側鐫字“永樂二十二年三月三日賜喇嘛密劄室哩”。
沒錯,正好是今年上半年,還沒駕崩的永樂大帝冊封出去的……
喜歡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請大家收藏: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