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親信重臣輪番勸諫,外加另外兩位老成持重的“上王老臣”默認。
李裪總算給了自己一個台階下。
“說得對,是寡人一時沒有想通,難為諸君為我謀略了。”
說完了關於濟州島的國事,李裪想了想後突然又說道。
“寡人自親政以來,有感於朝鮮國中百姓,不通文字,難識律法,無知犯法者甚繁。”
朝鮮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雖然長期使用漢字,但底層百姓壓根看不懂漢字,漢字隻是朝鮮貴族知識分子的特權。
如此不通文字,如何管理國家?
朝鮮有自己的一套辦法,那就是使用借助漢字拚寫朝鮮語的吏讀文體。
雖然還是麻煩,但總歸也能使用,而且百姓越是愚昧無知,朝鮮權貴才更好統治。
李裪一提到“文字”,幾名重臣似乎都隱隱察覺到了什麼。
不多時,李裪醞釀的差不多,直接說道:“寡人意欲模仿‘古篆’,創製新字,取代替換原本繁雜之漢字,以便更好的‘解書’和‘聽訟’,從而更好地教化百姓。”
此話一出,始終裝透明人不表態的柳廷顯、李稷,竟然齊刷刷跪下。
“大王不可啊!”
“漢字於我朝鮮由來已久,地方士紳官員早已熟悉使用,若是驟然替換,唯恐政令不暢。而且新字未必就能被百姓接受,再加之如此倉促替換漢字,萬一被天朝知曉,惹來天朝之怒,豈非得不償失?”
兩人相繼對著李裪勸說,言辭異常誠懇。
廢話!
這要是漢字被取消,換成了新字,影響的可不是方不方便的問題,而是他們傳承至今的權力核心都會跟著消失。
讀書傳家,重點就在一個讀書。
掌握一種特權生僻文字,才能更有利於貴族壟斷知識。
壟斷了知識,才能固化階級。
柳廷顯、李稷二人為了階級利益,自然是激烈反對。
黃喜、孟思誠同樣也有猶疑,沒有直接反對,卻也沒有高呼聖明。
李裪臉色一沉,難得厲聲說道:“寡人創製新字的決心堅定不移,諸君不必再多勸說。有關創製新字事宜,就交由集賢殿來全權負責,可遣使於明年朝貢,跟隨前往天朝大明,學習那裡的音韻文字說法,務必儘早將我朝鮮文字創製出來。”
好吧!
隻是韓確的一次奉命出使,來朝鮮索回濟州島,就讓李裪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屈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