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海外持續性的殖民帝國主義吸血,讓英國成為了“日不落”的不列顛帝國。
但他們的缺陷也非常明顯,不列顛帝國本身與大明不同,它是由幾個國家因為利益,而走到一起的聯合王國。
蘇格蘭人為了賺到更多錢,所以選擇與英格蘭共同組建了聯合王國。
所以,英國的民族國家精神內核,並不像華夏那麼統一,且具備認同感。
就連定居出生在北美十三州(美國獨立前英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的英國人,在英國人自己看來,那也是外來的鄉巴佬,不算是自己民族的一員。
如此不統一的民族國家,自然也就迎來了北美十三州的獨立戰爭。
而且英國對待海外殖民的主要手段,就是用儘一切辦法,搜刮剝削當地的財富。
這與法國有著明確不同,法國雖然也殖民,但他們更傾向於建立秩序以及統治,而不是像英國人那樣不計後果地純搜刮。
就算這樣,英國人也仍是維持了幾百年的殖民帝國統治。
還是二戰對英國造成了重創,才迅速丟掉了大量海外殖民地。
與之相對,法國雖然也丟掉了許多殖民地,但他們對殖民地的統治模式,還是讓他們與獨立的殖民地藕斷絲連。
這一點在二戰前後,都表現得尤為明顯。
二戰期間的法國被戲稱為“非洲大國法蘭西”。
曆史書上的法國是38天就全境淪陷,但實際上法國在非洲依舊還有大片法屬殖民地。
戴高樂從這些法屬殖民地中,征募了源源不絕的黑人法軍,為法國的光複戰爭,貢獻了大量生力軍。
開個玩笑,法國是被非洲黑人打回來的。
因為戴高樂給出承諾,踴躍參軍的殖民地黑人,可以加入法國國籍。
林煜最後總結說道:“民族國家與海外殖民,這二者本身就是相互關聯的。隻要大明本土不出現問題,那隨著殖民擴張的持續進行,殖民地與本土的聯係和控製,隻會變得更加緊密。”
朱瞻基輕輕點頭,心中對海外殖民的幾絲顧慮,也是徹底煙消雲散。
他父皇顧慮藩王與總督在海外殖民,唯恐出現勢大難治,進而喧賓奪主鬨獨立的情況。
但實際上,按照林煜的規劃,真要是出現這種情況,那大明估摸著早已過了百年以後,而且本土必然比殖民地更快出現問題。
林煜接著說:“剛剛講的隻是殖民結構,現在我們再來講殖民的手段。”
聽到林煜的話,朱瞻基不禁疑問道。
“林先生,殖民手段剛剛不是已經講過了?控製第一島鏈為主,近的就派遣總督,遠的則讓宗藩分封,堅持華夏為主的民族國家。”
林煜搖頭:“你說的這些是殖民擴張的手段,而不是殖民歸化的手段。”
喜歡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請大家收藏: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