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後攏共不到三個月。
帖木兒一死,全靠帖木兒個人威望撐起來的龐大帝國,馬上就陷入了諸王子爭位的分崩離析局麵。
內戰“吃雞大賽”打了五年,最後還是“老四”沙哈魯成功勝出,再度統一了帖木兒王朝的局部地區。
但比起巔峰時期的帖木兒帝國,領土起碼縮水了40。
說起來,為什麼有能力的兒子,往往都是老四呢?
真是奇怪……
鄭和邊在牢房踱步,邊繼續回憶自己努力記下的地圖內容。
沙哈魯再度統一帖木兒帝國以後,也跟大明正式修複了緊張的國際關係。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船隊,到的最遠地方便是帖木兒帝國的南部,與阿曼灣海峽的忽魯謨斯。
這個小國原本隸屬於波斯,算是波斯附屬國,後來波斯被帖木兒征服,就又成了帖木兒帝國的附屬國。
鄭和記得,自己在那裡,還曾修建了一個忽魯謨斯官廠,用於遠航船隊的駐紮與維護補給之用。
在帖木兒帝國的北方,毗鄰著金帳汗國。
想到金帳汗國,作為大明人的鄭和,自然知曉這個曾經的蒙古四大汗國。
沒想到,連元朝都被滅國了,三大汗國不是滅亡,就是物是人非,這金帳汗國居然還在?
不過在歸在,想必也是如東察合台汗國那般,苟延殘喘爾!
確實是苟延殘喘,現在的金帳汗國,距離分裂衰亡已經不遠,不剩多少國運了,就連本身的統治也已經名存實亡。
舉個例子,現在的金帳汗就是個東周晚期的沒落天子,內部諸侯隻不過還沒明著喊造反罷了!
再往西,鄭和記不太清了……
他迄今為止六下西洋,到過不少遠洋海外藩國,也見過許多語言、外貌都與大明迥異的外藩國人。
除開第一次下西洋,滅掉了南洋海盜王陳祖義。
後麵更是達成大明版“王玄策”滅國成就15次。
為什麼不是兩次?
因為一次是滅國,另外半次是幫彆人複國。
一次加上半次,全都相當之抽象。
滅國的那一次是在錫蘭,也就是印度南邊的斯裡蘭卡小島。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