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天文算法,就突出一個代數強行求解。
雖然沒有“日心說”作為天文模型的理論基礎,依靠代數計算也很難歸納出完整的太陽係軌跡模型,但也因為華夏文明的時間線太長,好歹也是位列四大文明古國。
相比起另外三個“兄弟”,華夏文明算是唯一幸存下來的,並且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長河裡,都始終沒有遺忘撰寫史書這個良好的習慣。
什麼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
三個文明古國滅了一個,名存實亡了兩個,彆看埃及、印度還在,但光是明初時空的埃及、印度,都早就不是當年的那個文明了。
林煜接著說道:“因為華夏文明幾千年的傳承下來,有著眾多史書可以作為記錄依據,比如有關日食這種天文現象的記錄,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尚書·胤征》中的夏仲康王,距離我大明都快三千五百多年了……”
嗯,根據後世更確切的推算,應該是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可以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不僅有日食的記錄,還有著極為古老的觀象台遺址——陶寺古觀象台(距今約4700年)。
這是一組由13根夯土柱組成的半圓形陣列,通過觀測太陽在夯土柱狹縫中的起落,可以確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並以此確定四季(可能和英國的巨石陣功能類似)。
《尚書·堯典》中的記錄“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正好可以與陶寺古觀象台相互佐證。
這就是華夏文明傳承了幾千年,所積攢下來的天文學底蘊。
“有著這些天文學的底蘊遺留,再加上曆朝歸納總結的天文數據,哪怕曆朝所製定的曆法實際並沒有以太陽為中心依據,而是以地球為中心,觀測的日月定曆,但依靠著不斷記錄傳承下來的天文觀測數據……那麼時間一長,總能得到近似解。”
“換言之,就好比太陽總會日出日落,月亮總會每年重複性呈現陰、晴、圓、缺四種狀態,而就連日食這種不祥之兆,在曆法中也是能夠被預測到的。”
“隻要我們統計的數據足夠多,再利用代數方程轉化為數學模型,那麼隻要這些代數模型足夠多,就能夠強行進行開平方,取近似解……”
“為什麼宋朝曆法改得那麼頻繁?而包括宋朝在內,曆朝的曆法也都進行過多次重複的修改更正?”
“原因便出在此處!”
林煜儘可能用四人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了認真解答。
說得再直白通俗一點,就是大數據推測的辦法。
隻要數據足夠多,那總能摸到裡麵的一些規律,再加上這還是自然界的天文現象。
就跟太陽必定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一樣。
這是大自然運行存在的規律,天文學也有這個規律。
收集記錄足夠多的數據,進行歸納總結,轉化為代數方程式,再進行求解取值。
那麼中國古代的曆法也就出來了!
漢武帝時期,落下閎、鄧平始製太初曆,通過實際觀測確定曆法的依據,囊括二十四節氣、五星、交食周期、閏法、朔晦等,並采用19年7閏的置閏法。
又以36525天為回歸年(太陽中心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長度,以29又43/81(29)天為朔望月周期,這已經和後世的觀測數據非常接近了。
在這之後,劉歆進一步改進的三統曆,完善了日月食和五星運行周期,也正式開創後世曆法的製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