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盤根錯節的大理密宗,因為惹到了中原儒“教”,就被這麼連根拔起了。
及至洪熙元年的今日,這些大理國時期的雲南密宗,已經幾乎不剩下多少影響力。
密宗的佛法教義,也被朝廷派來的官員,幾次三番的挑刺修改。
就這,讀書人還不願意放過密宗,隔三差五就要參這幫密宗和尚們一本。
一直到了清朝,密宗勢力已經極度衰微,又被隔三差五的彈劾。
滿清朝廷被弄得煩不勝煩,再加上密宗也確實不行了,對當地統治也是無用,那就直接取締了事。
大理密宗至此煙消雲散!
這就是古代的道統之爭,麵對一家獨大的儒“教”,什麼和尚、道士都不是一合之敵。
可是現在……
林煜卻明著說自己要打破理學的桎梏,還說理學陳舊腐朽,已經嚴重阻礙了大明的發展。
這簡直就是在公開挑釁全天下的讀書人!
饒是楊榮也不能再偏幫了,因為他也是理學門徒,不是理學門徒,那就在大明當不了官。
元朝出於統治需要,將理學抬為官學,明朝繼承了元朝的核心版圖,同樣也繼承了作為統治官學的程朱理學。
下到民間治學,上到朝廷科舉,全都以理學為宗,就連考生答卷時也“專以程朱傳注為主”。
這個現象,一直到了陽明心學出現,因為“人人皆可成龍”的下沉思想,才逐漸開始動搖理學一家獨大的地位。
“林先生,學生這裡有個問題,想問一問先生?”
楊榮本不該插手,但看著眼前目光澈亮的年輕人,再加上這兩節課聽下來,對方也算得上自己半個老師。
天地君親師,他不能不說,也確實想要問一問。
林煜頷首:“你問。”
楊榮挺直了腰杆,問道:“林先生,您為何一定要打破程朱理學?”
林煜搖頭糾正:“注意,我說的是打破大明理學,而不是程朱理學。”
楊榮皺眉:“此話怎解?”
“字麵上的意思,大明理學在根子上就已經長歪了,它的出現就是為了維護王朝的統治,所以自然采取了禁錮思想,腐朽個人意誌,讓天下都處於一汪死水……”
說著,林煜頓了頓,看了眼楊榮才複又接著問道:“你剛剛既然問到了程朱理學,那我也要問問你,程朱理學的開創者和完善者都是誰?”
楊榮聽到這個問題,不禁有些疑惑,但還是老實回答道:“程朱理學,又名程朱道學,其‘理學’之名,為宋人始有。但在古代,雖無‘理學’之名,卻也有義理之學之實,那便是‘經學’。”
“而理學之祖,可以追溯為周敦頤(二程的老師,也提供了理學的最初思想價值觀),但實際開創者,卻是程顥與程頤兄弟,也即是‘二程’。”
“理學自‘二程’開創以來,其間又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一直傳到南宋為朱子(熹)集為大成。”
“嗯,”林煜先是點頭予以肯定,接著才又說道,“所以,程朱理學的最終完善也就是朱熹,但大明理學現在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沒等楊榮給出回複,林煜便咬牙切齒道:“是存天理,滅人欲。是不顧百姓死活的‘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是宣揚虛偽的‘仁義禮智信’,而可笑的是,理學最重要的知行合一,宣揚理學的名儒大儒們,往往自己卻無法做到。”
可以說,大明的理學不僅在思想上極端,而且在執行上也更加抽象。
宣揚理學者,往往壓根做不到理學最基本的“知行合一”,他們隻會將自己做不到的,強加給朝廷,強加給皇帝,強加給下層的百姓。
而真正遵守理學的呢?
自然是該乾嘛乾嘛,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享受榮華富貴才是真。
存天理,滅人欲?
那是皇帝和百姓該乾的事情,他們這些理學的士大夫們,就應該教導皇帝和百姓,乖乖聽從擺布,皇帝老老實實做被背鍋俠,百姓老老實實讓士大夫們敲骨吸髓就行了。
百姓喊疼,那你就是不孝,皇帝不讓,那就是不仁。
百姓反抗,那就是不忠,皇帝改革,那就是暴虐。
反正我搶你的錢是對的,我搶你的土地也是對的,我要你的讓人頭更是對的。
“我沒法跟你們說什麼大道理,也沒那個條件(口才)去跟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理學大儒們去辯經,我隻知道實事求是。”
林煜搖著頭說道:“理學的開創者是‘二程’,是他們先提出了‘天理’,才有著朱熹去改進,但你們知道朱熹為何會去改進‘二程’的那套‘天理’嗎?”
為什麼?
這還用問嗎?
作為理學門徒的楊榮,自然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二程”最初創立理學,開創“天理”道德,本意上的確是好的。
但在執行上,卻可以用離譜來形容。
就拿“二程”中的程頤來說,因為他曾經做過一段時間宋哲宗的老師,親自教導過年幼的哲宗皇帝長達三年時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