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蜚語》
這並非前世哪位文學大家的作品,而是陸清風第一次自己創作的文章。
經過近一年來的持續不斷的保持著閱讀習慣,加上在北大一學期的學習,他覺得自己在長篇架構上或許還達不到那些有名的文學作家水平,但撰寫一個短篇故事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故事情節直接從這次事件取材,沒做任何遮掩。
在他的故事中,一位曾經輝煌過的實力派演員d,隨著年紀漸長,後麵又有年輕的同類型演員不斷湧現,戲路越來越窄。
隻能開始接一些配角的角色。
同時因為投資失敗,經濟壓力巨大。
某一天,他得知有一部大投資的電影在選角,角色也非常契合他,但投資方卻屬意另一個年輕的演員時,他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憤怒。
為了拿到這個角色,借此翻身,開始在各種場合暗戳戳的表示這個年輕的演員人品有問題,不敬業,靠後台。
散布謠言,試圖通過輿論來讓製片方換人。
d的計劃成功了,年輕的演員因為大家都這麼說他,加上觀眾的抵製,被製片方放棄。
故事的結尾。
主人公d得意洋洋,在家中和經紀人喝酒慶祝,但很快新聞報道給了他迎頭一擊。
電影投資人沒有選擇年輕演員,但也沒有選擇他,而是另外一個在這個故事被中忽略的人。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投資人覺得他們兩個都是麻煩,d在實施陰謀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也被人看在眼裡。
典型歐亨利式的結尾,意料之外,都又在情理之中。
陸清風在文章之中用了大量文字鋪墊,讓人讀者感覺好像主人公隻要乾掉了年輕演員,就一定會拿到角色的感覺。
跟隨著故事發展閱讀的讀者也是這麼覺得,但後麵結局卻來了一個反轉,打破讀者預期。
但仔細一想,確實也是這麼回事
這個世界並有歐亨利這個人,但所謂的‘歐亨利式結尾’是一種短篇小說的創作手法,隻是歐亨利用的最多,也用的最巧妙,所以才冠以他的名字。
這個世界自然也有這種寫作手法,並不出奇。
這個故事本身也不算有新意,但結合網上目前的情況,就很微妙了,觀眾想不聯係也不可能。
【意有所指啊!】
【明眼人其實都能看得出來,那篇公眾號文章栽贓陷害的理由本來就是牽強附會,稍微深入了解一下,就能看透其中的關節。】
【是的,整個事件從開始到發展,都能看出來人為安排的痕跡,先是找個由頭把當事人扯進來,然後找人開始散布負麵消息,再用水軍大規模帶偏輿論方向,娛樂圈熟悉的操作。】
【關鍵是誰?】
【文章裡不是有暗示麼,d】
……
凡走過,必留痕。
明星藝人對輿論的風向非常敏感,特彆在如今的互聯網環境下,娛樂公司和自媒體合作,買軟文,買水軍,炒作人設等等都是公開的消息。
假冒黑粉,給對家潑臟水,抹黑料也都是順手而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