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文人蘇軾的詞作,當時的蘇東坡因為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與友人春日出遊,醉酒回歸之時遇上風雨,朋友皆覺得狼狽,唯有這位詩詞大家泰然處之。
以當時的情景作詞一首,抒懷內心想法。
即便遭遇挫折也要不畏懼,不喪失理想的豁達心態。
和這首歌的核心思想對應,歌詞引用的這一段,也是整首詞想要表達的。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而念白的後半段,暢音閣是紫禁城中專供皇家梨園演出的戲樓,和京劇念白對應。
六百年一粟,滄海一夢,王朝興衰的曆史回響與現代唱詞的對話,也是這首歌整體架構的精妙之處。
寫這首詞的時候,蘇軾快五十歲了,所以念白為老生唱腔,在和聲吟唱中,最後戲曲擻音展現激昂的情緒張力。
沒等聽眾從這段驚豔四座的表演中回過神來。
第二段副歌響起。
不再是弱混的唱法,真聲強音的釋放,清亮的嗓音迸發而出的力量,便如破土而出的春芽,即便頭頂壓著一塊頑石,也要鑽破這石頭,迎接陽光和雨露。
那聲音中蘊含的澎湃生命力,讓此刻聆聽的觀眾握緊了拳頭,情緒隨著歌聲起伏著。
……
“光亮你自己,啊~”
結尾的吟唱升c5的高音如破雲之光,掙脫調性的束縛,正如歌詞中的一線生機顯露,一切都有了鮮明的色彩。
前一秒還沉浸在這天籟聲線中,後一秒,絕美的戲腔來襲。
“莫聽穿林打葉聲”
“……”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歌曲中引用了詩詞的緣故,楊媽在這一刻猛然想起了這首唐代詩人李賀的詩作。
這首《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用來形容當時的一位叫李憑的梨園藝人的高超音樂技藝。
樂聲清脆得就像昆侖山的美玉被擊碎,鳳凰在鳴叫;時而又像芙蓉在露水中飲泣,像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
雖然讚美的是吹奏樂器的聲音,但此刻用在這裡好像也一點都不違和。
每個人對歌曲的喜好雖然不一樣,戲曲在現代更是淪為小眾裡麵的小眾,但大眾對美好事物的欣賞是不變的。
台上之人的戲腔圓潤飽滿,每個字都帶著婉轉的質感,韻律、意境、色彩,直入天境,美到讓人心顫。
“……”
“無論目的,最無畏的你;”
“不問宿命,最無畏的你。”
歌曲最後,是唱詞中帶著吟唱結束,同時停下的還有鋼琴聲。
啪啪啪啪!
掌聲中包含著現場觀眾難以言喻的激動,十指從琴鍵上收回,陸清風起身衝台下鞠躬感謝。
隨著最後的舞台結束,他心裡就像高考最後一門考試完結的感覺。
終於結束了!
總了一口氣,起身的時候,麵具下的麵龐露出輕鬆的笑容,狹長的狐狸眼微微眯著,心情愉悅。
雖然結果還沒出來,但此刻感覺輸贏並不重要了。
直播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