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如今常人想要入朝為官的方法無外乎幾種。”
“軍功授爵、舉賢薦能、納糧拜爵、征辟人才、父輩任子以及自薦。”
“雖然方法看似很多,但是其中除了軍功授爵比較公正外,其他的幾種都不夠公正。”
“賢的標準究竟是什麼,又有誰能說得清?”
“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評判標準。”
“各大家族舉薦自家子弟早就是司空見慣了。”
“普通人想要入朝為官,大多隻能巴結討好貴族,讓他們來舉薦自己。”
“縱使有人才華橫溢想要自薦,但是其聲名不顯的情況下,也很難得到賞識。”
“而那些選擇通過貴族舉薦入朝為官之人,自然就成為了那些貴族派係的人,這也是他們入朝為官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在他們看來,讓他們入朝為官的不是陛下您,而是他們背後的那些貴族。”
“他們自然不會有太多忠君愛國的思想,他們隻會服務於那些對自己有著「知遇之恩」的貴族。”
“因此朝堂之上,便會分成各個派係,大臣們才會官官相護。”
“他們會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背後貴族的利益,而相互爭鬥。”
嬴政聽後,隻覺得李意這話簡直是說到了他的心坎裡去了。
當真是一語道破了如今朝堂上的現狀啊!
但是,嬴政卻又無法改變這個問題。
因為那些知識,本來就是掌握在這些貴族權貴的手裡。
大家族們憑借著自身的底蘊,能夠源源不斷的產出一定量的人才。
自己不用他們,又還能用誰呢?
用那些不識字的黔首嗎?
還是說自己花時間一個一個去網羅天下人才?
這明顯是不現實的。
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麵麵俱到。
因此隻能讓那些貴族的臣子們,去幫自己聚集人才。
李意則繼續述說著:
“陛下,我們可以通過定期舉行科舉考試,來選拔我大秦的官吏。”
“根據需求,統一出題,規定時限,現場解答。”
“以此來對那些想要入朝為官的人進行考察。”
“再根據他們答題的優劣進行評分,分高者則可以入朝為官。”
“分低者則淘汰,回去繼續努力。”
“如此一來,官吏的選拔便會比現在公平公正得多,可以選出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而那些有才乾卻報國無門之人,也便不會再想著去投靠貴族世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