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
朝堂之上像張鴻這般支持科舉製度的大臣那是少之又少。
畢竟不是誰都願意放棄自家的舉薦之權的。
嬴政看著一眾朝臣會是這副模樣,倒是一點都不意外。
他對這些朝臣還是很了解的。
平常還好,但是一涉及到切身利益,那是一點都不會願意的。
也就是他現在大權獨攬,否則的話許多製度還真不一定能夠改變。
隨後看了朝堂上一言不發的李斯:
“廷尉怎得方才沒有言語,你對這科舉可有什麼看法?”
李斯聽到後略微沉默了一下,隨後開口道:
“陛下!”
“臣曾有言:「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我大秦之所以能夠強於六國一統天下。”
“便是因為我們擁有敢於變革的決心與魄力。”
“所以,若是這官吏選拔之法真的不再適用於如今的大秦了。”
“那麼變革一番又何妨?”
“不過我大秦如今是否真的要實行這科舉製度,又是否適合實行這科舉製度。”
“想來還需要仔細的討論一番,不能輕易便下定論。”
“至少,也需要將其具體規則和如何實施討論的足夠清楚才行。”
“否則草率施行的話,必將不利於我大秦的發展與穩定。”
李斯聽聞嬴政欲行科舉製時。
心中喜憂參半,甚是矛盾。
喜的是,科舉製似乎可使廣大學子無需投靠權貴,亦能入仕為官。
回想自己當初,曾屈身投靠相國呂不韋。
曆經艱辛,方得以進入秦國權力核心。
若那時秦國已有科舉之製,自己又何必屈尊當那呂不韋的門客?
因此結合自身經曆來看,他對科舉製其實頗為讚同。
然而,若是從如今之身份地位觀之。
他對科舉製又難免心生抗拒。
畢竟現今的他已是掌權者。
位列九卿之一,屬既得利益者。
若真行科舉製,其日後之權力勢必削弱。
他已非昔日之底層小吏,且那些貴族們皆背景深厚。
自己卻毫無背景。
欲更上一層樓,需得培養一批屬於自己的勢力。
若無舉薦之能,又將如何招攬人才為己所用?
這朝堂之上,無盟友則難立足。
適才在朝堂之上,眾大臣厲色反駁科舉製時。
他選擇了沉默。
便是因其內心糾結:
究竟是該順從內心讚同科舉,還是屈服於對權力的渴望而反對科舉。
然當嬴政目光投向李斯那一刻。
他便不再糾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