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之戰,宛如一場驚天動地的風暴,徹底打破了朝廷與燕王朱棣之間的局勢平衡。此役過後,朝廷一方可謂損失慘重,大量的將領、官員以及內官淪為俘虜,而朱棣則果斷下令,派人將這些俘虜押送回北平。
在眾多被俘之人中,平安格外引人注目。平安曾屢次擊敗燕軍,斬殺燕將數人,燕軍將士們對他恨之入骨,紛紛向朱棣請求將其斬殺。然而,朱棣卻十分愛惜平安的才勇,特意挑選精銳士兵負責護送他,還嚴命世子朱高熾和郭資等人務必善待這位宿敵。
說起朱棣與平安之間的淵源,倒也頗為複雜。起初,平安跟隨朱棣出征塞外之時,表現平平,並未顯山露水,朱棣對他也頗有輕視。可誰能料到,自朱棣起兵靖難之後,平安竟如同一顆驟然閃耀的星辰,鋒芒畢露,給朱棣帶來了諸多麻煩。但也正因他展現出的非凡才能,讓朱棣心生愛才之意,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二人也算得上兄弟。
望著平安被押送遠去的身影,朱棣不禁長歎一聲,感慨道:“這平保兒乃父皇養子,如今父皇所養的武士,就隻剩他平保兒一人而已了。孤實在不忍殺之。”
靈璧之戰大敗的消息如同一記重錘,狠狠砸向了京師的朝野。朝廷軍隊的主力在這場戰役中幾乎被葬送殆儘,這讓朱允炆又驚又怒,滿心的疑惑更是難以排解。就在不久前,朝廷才剛剛在齊眉山大破燕軍,那時的朱允炆還以為叔父朱棣已經再無還手之力,可怎料局勢竟如此急轉直下,轉眼間便陷入了這般絕境。
但朱允炆深知此刻絕非宣泄憤怒和追究責任之時,他趕忙找來方孝孺商議應對之策。方孝孺同樣沒料到朝廷會在靈璧遭遇如此慘敗,可事已至此,當務之急便是要設法阻止燕王繼續南下。
他沉思片刻後,向朱允炆進言道:“陛下,此番靈璧兵敗,燕王定會乘勝追擊,率軍繼續朝南進發。值此危急關頭,陛下唯有下令盛庸在淮河設下防線,全力阻止燕軍渡河。如今朝中兵馬已然不足,而燕軍氣勢正盛,陛下應當即刻派出大臣前往各地征兵,同時下旨令各地出兵勤王。此前齊泰、黃子澄二人曾上書諫言令遼東出兵,不知結果究竟如何?”
朱允炆一臉沮喪,無奈地回道:“唉!朕曾下令遼東派兵南下,欲與鐵鉉會師濟南,可五月初一在直沽遭遇燕軍阻攔,便被燕軍擊潰了。先生,如果盛庸在淮河攔不住燕王,朕又該如何是好?”
方孝孺也深感局勢對朝廷極為不利,隻能勸慰朱允炆道:“若真到了那一步,陛下可遣宗親與燕王求和,以骨肉親情穩住燕王。如今長江以北已大多被燕軍掌控,陛下不妨表示願意割地求和,劃江而治以為緩兵之計,來爭取喘息之機。待各路勤王兵馬趕到,朝廷再休養生息一番,而後重整旗鼓,再行伐燕之策。”
朱允炆滿臉無奈,隻得點頭應道:“也隻能如此了……”
而另一邊,燕軍在靈璧之戰大獲全勝後,士氣空前高漲,將士們對朱棣堅持南下的決定愈發敬佩起來。朱棣也深知機不可失,趁熱打鐵方能成就大事,於是決定趁著南軍大敗的絕佳時機,率領燕軍朝著東南方向直線挺進。
五月初七這一日,朱棣親率燕軍一舉攻下泗州。泗州,乃是朱家的祖陵所在。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當年就葬在泗州的楊家墩,待朱元璋稱帝之後,追尊其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等,此地便被視作祖陵所在,開始大興土木,營建陵寢等諸多相關建築,久而久之,便成了朱明皇室極為重要的祭祀祖先的神聖場所。
朱棣攻下泗州後,立即嚴令燕軍將士不得侵擾當地百姓,務必做到秋毫無犯。身為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子,朱棣自然拜謁祖陵,此舉一方麵是出於對祖宗的敬重,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安撫當地百姓。於是,他下令賞賜父老鄉親牛酒,以表心意。
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對外聲稱是要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維護祖宗的成法。而這拜謁祖陵的舉動,無疑是在向天下人昭示他對祖宗的敬重之情,更是在強調自己皇位繼承的合法性,向世人暗示自己的所作所為皆是為了扞衛朱明王朝的正統地位,絕不是簡單的篡權奪位之舉。
況且無論在哪個朝代,孝道以及對祖先的崇敬都是社會的重要價值觀。朱棣通過拜謁祖陵這一行為,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孝道,試圖以此來贏得士大夫階層和普通百姓在輿論上的支持,儘可能地減少人們對他起兵反抗朝廷的抵觸情緒,從而讓自己的南下之舉更具正當性。
同時,這一行為還能夠激發將士們內心深處的家族榮譽感,增強他們對朱明王朝的忠誠之心,讓他們堅信自己此刻正是在為了維護皇室尊嚴和祖宗基業而奮勇作戰,進而提升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意誌,為接下來的決戰提前鼓舞士氣。
當然了,朱棣拜謁祖陵還有著另外一層心思,那便是尋求祖先的庇佑。雖說他以“靖難”之名起兵,可心裡也清楚,自己做的事本質上就是造反篡位。雖說起兵以來似乎屢屢有上天相助,但他還是希望能得到祖先在冥冥之中的認同和庇佑,保佑他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取得最終勝利,順利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也好讓自己心裡能少些負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