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這所有美好的設想,都如同那空中樓閣,必須建立在能夠成功大量製出煤焦油和瀝青的基礎之上才行。此刻,橫亙在王玨他們麵前的,是重重疊疊的難關,時間緊迫得如同那催命的鼓點,一刻不停;技術難題和安全問題更是多得像一團亂麻,錯綜複雜。
然而,王玨卻沒有絲毫退縮之意,隻因他們深知,這看似簡單的煤焦油和瀝青研製,背後牽扯的可是千千萬萬老百姓的生計和大明的化工業發展,關乎著大明江山的安穩與繁榮。
雖說心裡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但王玨也明白,著急無濟於事,隻能強行壓下心頭那如雜草般叢生的胡思亂想,一門心思地著手投入到煤焦油的研製工作當中。
接下來的日子裡,王玨帶著二狗以及兩個學生,就此開啟了煤焦油和瀝青製作嘗試之旅。
其實,製作煤焦油的工藝原理倒算不上太過複雜,隻是當下的條件實在是簡陋,缺乏那些精密的儀表和專業的反應器具。好在有趙老四按照王玨的設想,幫忙燒製出了陶土容器,這才勉強算是有了開展試驗的基礎。
可即便如此,想要直觀地知曉乾餾時的溫度,卻依舊是個無法解決的難題。沒辦法,王玨隻能帶著二狗和兩個學生,憑借著一次次的嘗試去慢慢積累經驗,宛如在黑暗中摸索著前行的旅人,雖不知前方到底何處是光亮,但心中那股子堅定的信念,始終支撐著他們繼續走下去。
王玨尋了一處相對空曠且通風良好的場地,這裡既能保證試驗過程中的空氣流通,又有足夠的空間來放置各種設備。
他先是吩咐二狗和兩個學生去準備好足量的沙土,以備不時之需,畢竟這乾餾過程中萬一出現意外,有沙土在手,也好及時滅火,防止火勢蔓延釀成大禍。
隨後又找來了手藝嫻熟的匠人,在眾人齊心協力之下,將趙老四早就送過來的陶土反應釜、冷凝管、收集器以及爐灶等設備一一搭建好。
經曆過數次失敗,王玨也找到了一些經驗和門路,又開始了下一次的實驗。
王玨帶著幾人來到了從西山運過來的那堆煤前,開始精心挑選起來。在王玨的指導下,大家都仔細地甄彆著,挑選那些質地相對較硬、所含雜質相對少一些的煤炭。他們用手將那些明顯的石塊、泥土等雜質一一去除,力求讓煤炭原料的純度儘可能高一些,畢竟這純度高了,後續的乾餾反應才能更加穩定、順利地進行。
接著,王玨又和二狗一起,把準備好的煤炭用工具慢慢敲碎,破碎成如同雞蛋大小般均勻的塊狀。看著那些原本完整的石炭被一點點敲碎,地上留下了不少煤粉,二狗不禁覺得有些可惜,忍不住開口說道:“玨哥,這麼好的石炭,就這麼都敲碎了,還留下這麼多渣滓,怪浪費的!”
王玨聽了,隻是微微一笑,隨後叫來楊蒙和付恩卿,讓他們把煤粉和碎渣收集起來,這才轉頭對二狗耐心解釋道:“有啥好可惜的,咱們現在做的可是研發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損耗一些原材料那本就是不可避免的事兒。再說了,它們也不是一點兒用處都沒有,往後還能派上用場。你就彆操心這些了,先把心思都放在怎麼弄出煤焦油上吧。”
幾人把處理好的煤塊小心翼翼地慢慢裝入陶土反應釜之中,王玨還不忘在一旁叮囑著,裝填量可千萬不能超過反應釜容積的三分之二,得留出一定的空間來,這樣在後續反應時,產生的蒸汽等物質才有足夠的流動餘地,不至於因為空間狹小而出現意外情況。
裝填完畢後,王玨幾人又拿起和好的陶土泥,仔仔細細地將反應釜的開口處與冷凝導管的一端密封連接好,王玨邊操作邊囑咐幾人,連接處一定得確保不漏氣,隻有這樣,反應產生的氣體才能順順利利地進入冷凝導管。
眼見著前期的準備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王玨的信心不由得大增,當下便決定開始加熱。他先是在爐灶內放入了焦炭和柴草等引燃物,然後輕輕地點燃,那火苗“噌”的一下就躥了起來,開始對陶土反應釜緩緩地進行加熱。
為了穩妥起見,王玨決定在初期的時候,先用小火慢慢地加熱,讓煤炭可以逐步升溫,這樣就能避免溫度急劇變化,防止陶土反應釜因為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而破裂了。
隨著加熱過程的持續,再一點點地逐漸加大火力,好讓煤炭能夠充分地進行乾餾反應。
隻是,沒有溫度計在手,王玨實在沒辦法準確判斷溫度到底有多高。無奈之下,他特地去請來了正忙碌得不可開交的董寧,以及趙老四作坊裡一個經驗豐富的燒陶匠人,讓他們幫忙指導。這些匠人憑借著多年的經驗,能通過觀察火焰的顏色、反應釜的外觀等各種細節來判斷溫度情況。整個加熱過程持續了將近三個時辰,
王玨一直守在旁邊,他心裡十分清楚,在這加熱的過程中,煤炭在反應釜裡發生著複雜的乾餾變化,產生了氣態的煤焦油、瀝青蒸汽以及煤氣等各種各樣的物質。這些蒸汽順著冷凝導管緩緩流動,在經過導管時,熱量慢慢散發出去,它們便逐漸冷凝成液態,一滴一滴地順著導管流入到下方的收集容器之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