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向陳壽表明心意,期望能第一時間掌握災情,以便驗證並調整自己的滅蝗之策。他提出欲帶著兩名學生奔赴災區一線參與救災,若滅蝗之法成效初顯,便即刻派人通報陳壽,以便在其他地方推行。
陳壽略作思忖,深感此舉頗為妥當。畢竟王玨的驅蝗滅蝗之法大多尚處於構思階段,諸多環節仍需實地探尋與驗證。片刻後,陳壽對王玨說道:
“既如此,你三人不妨前往蒲台縣。當下蒲台縣災情嚴峻,蝗蟲已開始在境內蔓延。且蒲台縣隸屬濟南府,若你在那裡有所斬獲,往來傳遞消息亦更為便捷。”
王玨點頭稱是:“災情十萬火急,在下即刻動身前往蒲台縣。還請陳參政派人引路,若在蒲台縣有所收獲,定會第一時間上報大人!”
陳壽為王玨雷厲風行之舉所動容:
“王玨,你年紀輕輕便如此心係百姓,日後必成大器。本官這便手書一封予當地官吏,派人與你們同往。”
隨後,王玨與陳壽匆匆作彆,馬不停蹄地趕往蒲台縣。一路深入災區,所見景象愈發淒慘悲涼。沿途不時可見逃難的災民,他們麵容憔悴、眼神空洞,拖著疲憊的身軀艱難前行。更有許多餓死在路邊的老人與孩童,那瘦骨嶙峋的身軀令人觸目驚心。
王玨三人心情愈發沉重,滿心皆是對受災百姓的悲憫與對蝗災的憂慮。抵達蒲台縣後,隨行的官吏便立即尋到地方官,詳細告知王玨的身份與來意。
地方官們得知王玨乃上級派來協助賑災之人,心中大喜,毫不猶豫地將賑災指揮權交予王玨。
王玨接管蒲台縣賑災指揮權後,當即部署多項舉措。他命地方官吏組織精通草藥藥性的醫者以及熟悉當地環境的百姓,引領自己的兩名學生深入蝗蟲肆虐之地,全力搜尋可驅避蝗蟲或為蝗蟲所不喜之物。
與此同時,王玨安排縣吏組織人手奔赴河邊灘地與荒地開墾。眾人奮力深挖土壤,以使蝗蟲卵暴露於外,從而削減蝗蟲繁殖的根基。
此外,他又派人組織當地百姓大量製作草木灰與石灰,在田地周邊廣泛鋪灑,期望借此驅散蝗蟲,護佑農田。
王玨還令人收集城中硫磺,將石灰與硫磺以一比二之比例混合,加水熬煮。所得混合物用以塗抹於蝗蟲可能棲息之處,如樹乾、石頭等。硫磺毒性可殺傷蝗蟲,石灰則輔助附著並營造堿性環境,令蝗蟲難以生存。
不僅如此,王玨嚴令縣吏禁止百姓捕食鳥類青蛙等蝗蟲天敵,並組織縣內百姓將飼養的雞、鴨、鵝儘數驅往蝗災一線,借助家禽之力捕食蝗蟲。
日暮時分,王玨指揮眾人架起一個個火堆,在火堆四周挖掘溝渠,將大量石灰與硫磺傾入其中。待暮色漸深,王玨一聲令下,眾人依次點燃火堆。
刹那間,熊熊火光衝天而起。那燃燒的火光仿佛具有魔力,吸引來無數蝗蟲。蝗蟲如黑色颶風般鋪天蓋地地湧向火堆,密密麻麻,令人膽寒。這些蝗蟲一旦沾染上溝渠內的石灰與硫磺,不久便紛紛墜地身亡。亦有無數蝗蟲徑直飛入火堆,瞬間葬身火海。
參與救災之人目睹蝗蟲蜂擁而來,心中驚恐萬分。然見火堆生效,蝗蟲紛紛斃命,又似在那跳躍的火光中覓得了一絲希望曙光。
兩日後,楊蒙與付恩卿匆匆歸來,尋到王玨。二人手中緊握著幾株植物枝葉,滿臉興奮與喜悅,疾步走到桌前,將枝葉一一擺好。付恩卿眼中雖仍殘留些許驚恐,但更多的是激動難抑。
他徑直對王玨說道:“老師,我與楊蒙帶領醫者和部分百姓遍曆眾多蝗蟲肆虐之地,請教諸多當地老者,果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發現了數種可驅避蝗蟲的植物,您且看!”
付恩卿拿起一株枝葉,向王玨展示:“此乃苦楝樹的枝葉。我們留意到,在蝗蟲經過的區域,苦楝樹往往能相對完好地留存下來。由此推斷,苦楝樹對驅避蝗蟲應頗具功效。”
楊蒙亦趕忙接話:“還有這風茄兒、狼毒與艾草,蝗蟲亦甚少食用。據醫者所言,除艾草外,其餘幾種皆具毒性。”
王玨微微點頭,逐一打量桌上的幾株植物。他對這些植物並不陌生,心中暗自思忖:苦楝樹的枝葉想必含有對蝗蟲有毒之成分,故而蝗蟲避而遠之。至於風茄兒,實則是曼陀羅,其中含有的阿托品一類有毒物質,不僅對蝗蟲有害,對人體亦有影響。
狼毒在他前世家鄉頗為常見,兒時上山采野菜之際,大人們首要告誡的便是此草有毒。艾草則因自身氣味之故,本就有一定驅蟲效用,且蝗蟲偏好禾本科植物,艾草自然不在其食譜之上。
王玨沉吟片刻,向兩名學生問道:“這些植物數量多麼?”
付恩卿點頭回應:“這些植物在當地頗為常見,若組織人手采集,理應能獲取不少。”
王玨思索一番後,決意采用苦楝樹驅蝗。一則苦楝樹在明朝時期分布廣泛,易於獲取;二則相較艾草,其驅蝗效果應該更為顯著。而狼毒與曼陀羅因毒性過強,若使用稍有不慎,恐引發危險,對人身造成傷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