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正如王玨所料,這場地震並未給大明的朝堂和北平的百姓造成難以承受的衝擊,也並未在朝堂上掀起太大波瀾。甚至在滾滾的歲月長河中都算不得一朵浪花,也許將來在史書裡,後世人大概也隻能看到一句‘永樂元年十一月,北京地震,’
在朱高熾與郭資等一係列行之有效的賑災舉措施行之下,北京百姓的生活秩序迅速得以恢複。而王玨此刻也得以將全部心力傾注於西山工坊的重建大業之中。
此次地震,給西山工坊帶來的損失不可小覷,焦炭的生產線雖勉強逃過一劫,可煤焦油、蒽油和瀝青的生產區域卻因各種緣由遭受重創。那滿地的殘骸、損壞的設備,仿佛都在無聲地訴說著災難的殘酷。
有了這一次刻骨銘心的地震經驗教訓,王玨決心在離開北京之前,對西山工坊進行一次全麵而深刻的改造。這一次,他對廠房的質量和設備的牢固程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標準要求,誓要讓工坊在未來的歲月裡,能夠抵禦類似的天災人禍。
房屋的重建規劃成為了首要考量。王玨最終決定仍以木質結構為主。這一決策並非偶然,木質結構的房屋在麵對振幅較大的地震時,其抗震性能有著獨特的優勢。獨特的榫卯結構也使其具備了一定的形變能力。當地震的力量洶湧襲來時,巧妙地緩衝地震產生的巨大衝擊,將破壞降至最低。
再者,王玨也有著現實的無奈。在這一時代,他既無餘力也無足夠的人手去大規模製作水泥。即便有了水泥,缺乏鋼筋的情況下,也難以構建出厚實穩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較而言,木質房屋在當下無疑是更為安全可靠的選擇。
當然,王玨心中也有著長遠的謀劃,待自己的力量逐步壯大,根基穩固之後,再去探索更為先進的建築材料與工藝,那便是後話了。
同樣的,設備的安裝問題也是重中之重,當下,既沒有現成的鋼結構材料,也無法生產出足夠的鋼結構來為設備提供堅實的支撐。而且,現有的設備管道連接方式極為簡陋,僅僅依靠自身的結構設計與陶土連接密封。這種連接方式極為脆弱,根本無法承受過高的壓力,其連接強度與後世先進的法蘭連接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彆。
陶土設備本身在強度上就先天不足,與後世耐用的搪瓷設備和金屬設備相比,宛如脆弱的瓷器。一旦遭遇外力的碰撞,或者像之前地震那般的劇烈震動,極易引發設備坍塌、連接斷裂的嚴重後果。
屆時,大量高溫的易燃物將會直接泄露,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熊熊大火,將工坊瞬間化為灰燼。
麵對如此困境,王玨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與二狗、陳妍和董寧等人反複商議,試圖在有限的條件下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經過無數次的權衡與討論,最終確定了一套暫時可行的方案。他們決定用泥磚對設備管道進行加固和支撐,儘管泥磚並非最為理想的材料,但在當下卻也能解燃眉之急。
同時,按照產品種類和功能對西山工坊的各個區域進行重新劃分。往昔的西山工坊,說起來不過是一個個小窯爐和手工作坊的雜亂集合體,王玨當初建立之時,也未曾對場地進行過科學合理的規劃,隻是依據地勢地形簡單地布局了生產工藝。
如今既然決心改造,便要將焦炭、煤焦油、瀝青和蒽油的生產區域分彆設立,構建獨立的車間。每個車間之間都預留出足夠的安全距離。如此一來,即便某個車間不幸出現問題,也能夠有效避免殃及其他車間,將損失控製在最小範圍內。
此外,車間內的生產設備之間也要確保足夠的安全間隔。由於沒有滅火器這一現代消防利器,王玨隻能另辟蹊徑。他計劃在每套生產設備附近大幅增加滅火黃沙的儲備量,同時,利用瀝青在每個車間附近建造一座大型的蓄水池,以備滅火之需。
在安全距離之外,還要精心建造各類功能區,包括按照產品類型分彆建造倉庫,用於儲存各類原材料和成品;設立行政區域,以便工坊的管理運營能夠高效有序;在生活區內打造食堂,為工人提供可口的飯菜;同時興建員工宿舍以及家屬住宅區,讓工人及其家屬能夠安居樂業。
王玨儘可能地將各個功能區分散布局,避免一旦發生事故便極易波及整個工坊的悲劇發生。
值得慶幸的是,在土地資源方麵,他們擁有著相對寬鬆的環境。北京的人口雖經朱棣的多次移民而得到了一定的補充,但因其之前長期作為軍事重鎮,又飽經戰火的摧殘,至今仍是地廣人稀的局麵,遠遠尚未達到一個大國國都那般寸土寸金的程度。而更為偏僻的西山,土地資源更是充裕。
王玨親自出馬,與地方官員進行商談,期望能夠獲取更多的土地來支持工坊的改建計劃。
此時的王玨,在北京的官場已然聲名遠揚。北京的大小地方官,或多或少都聽聞過他的事跡,知曉他是世子手下的一名得力幕僚,曾為陛下和世子屢建奇功。儘管他眼下並無官職在身,但他年輕有為,未來的前途不可限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