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戰國時代雖然還沒這句話,但這個道理,許多聰明人都意識到了。
也包括李牧。
於是當聽到魏軍援軍到來時,李牧有些疑惑。
魏國的情報,趙國有,他自然也知道,魏熙之前帶來的部隊和邊境線上已有的部隊,這加上野戰、守城、郡兵總計大約十二萬人,就是魏國在不爆發潛力之下能投入到趙國邊境附近的所有軍力——這還是包括那幾萬能讓他用於進攻的部隊。
而這場戰爭,雖然起因很兒戲、就是趙魏兩王因為趙國前王後的去向而有的一場罵架,最後又因為一場屠村的凶案而爆發。
可說到底隻有一個原因:顏麵之爭。
從這個起因來看,雙方之間的戰爭應該是以幾座城池的歸屬、一段邊境的重新劃定而結束的。
但現在,魏國居然又動員出了這兩萬援軍?
彆看這援軍隻有兩萬,可要知道,這個時代除了首都城以外,其他地方的城池大多都是按照守城的標準來配置部隊的。
又從大梁調兵兩萬,他魏王還要不要大梁城了?就不怕我直接繞後偷襲?
難道真要爆發兩國全麵戰爭?
李牧開始試圖理解魏王的想法,甚至把自己放到魏王的位置上來思考這場戰爭。
魏國有個公子和魏熙一起出征,這也證明了魏王一開始確實沒想著動員全國的,不然哪會把自己兒子送到最危險的第一批部隊裡來?
那現在這情況……
如果是全國開戰,那魏國絕對不止再動員出兩萬人,興許二十萬都有可能,那後續肯定還有援軍;問題是,眼下會是嗎?
李牧一時有些拿不定主意。
按照他的布置和計劃,明天就是收尾的殲滅戰了,自己將會帶著斬首幾萬人和奪下三座城的戰功結束這場戰爭。
但如果是全麵開戰,他覺得不值。
於是趁著還有一個晚上的時間,他連夜派人將戰況送往邯鄲城。
深夜的趙王宮。
看著前方的戰報,趙王獨自一人站在一幅巨大的輿圖前,默默思考著。
他或許能力比不上嬴政,也有些戀愛腦,但他既然能牢牢掌控趙國大權,自然也具備一個合格之王的眼界。
趙國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
在和秦國一起打掉匈奴後,趙國得到了許多草原之地和大量牛羊等戰利品,但要將這些轉化為國力,需要時間。
而且秦國給他打了個樣,隻有將利益下沉給底層人才能讓國家迸發活力——他不知道為什麼秦王會想出這種方法,但他不能落後,哪怕知道趙國沒秦國的條件,至少得稍微試一下,大不了一旦勢頭不對就不乾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