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著吧,這事不能這麼看。”
李緣覺得嬴政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隻是他擔心得有點早了。
宋朝的局麵,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統治者被唐朝那充沛的武德給嚇到了,以至於後來五代十國,華夏大動亂期間天天打仗,讓宋朝決心‘痛改前非’。
但說老實話,宋朝軍隊的戰鬥力真不弱!
弱的是那幫掌權士大夫的思想!
一昧求和,求和求和,求著求著就成乞求了。
乞著乞著,還沒打氣勢就輸了。
“而這個方麵嘛……”李緣沉默了一下:“君王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雖然說製度問題也擺在那,但君王還是主責。
彆說北宋,哪怕是隻剩下半壁江山的南宋那情況,把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這些帝王放過去,你看看局麵是什麼樣。
李緣有時會惡趣味的想:
說不定把劉禪放到完顏構的位置上,宋朝都會是另一個結局。
聽著這番理論,嬴政腳步停下了。
“所以,壓力又到了王族繼承人這邊?”嬴政看著太子宮的方向,陷入了沉默。
有自己和李緣在,扶蘇乃至扶蘇的孫子這些人都不用太擔心。
可之後呢?
玄武門繼承法?
他倒不是狠不下那個心,他是怕萬一哪一代這樣選出來的繼承人狠著狠著結果狠過頭了……
況且,突然有了功績後墮落的例子也不少——唐玄宗早死點也會是個人物。
“難道就沒有可以保證君王絕對優秀的法子嗎?”
李緣看了他一眼:“你做夢呢?”
“真沒有?”
“沒有。”
隻要還有‘君王’,那就沒有。
從這個角度來說,李緣沒騙他。
嬴政改變了方向,一臉憂愁的朝著太子宮而去。
看過了這麼多朝代的曆史,他現在也覺得那句話是真理了:人類從曆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
李緣搖了搖頭跟上去。
看看,這就是聰明人,想太多了。
……
之後的日子顯得有些平靜。
天下七國裡。
楚國的內鬥在王室倒下數位封君後漸漸平息,隻是昭氏和景氏徹底決裂,以至於原本辦事效率就低的楚國朝廷官員調動頻繁,國策一條沒有,幾乎陷入各地自治的狀態。
齊國的新法發了和沒發一樣,齊王也在後勝的請罪下明白了緣由,默認了現實。
至於趙王……
他早就認了現實。
於是沉溺於後宮的美色,朝政隻是時不時過問一下郭開。
韓國一如既往的低調——不低調也不行,就他最弱,再沒自知之明指不定哪天就亡了。
魏國的貴族在魏王的帶領下,學習著秦國製造那些商品,畢竟秦王已經允許他們借道秦國去西域經商,他們正試圖把握機會。
而燕王……很跳。
一邊暗地支持著東胡和月氏打架,一邊試圖往東南邊那個半島和更東北邊開拓。
秦國能打通西域商道,我也能讓東胡和我做生意。
秦王能乾的事我能乾,秦國不能乾的我還能乾!
我要開拓出更多的土地,重振燕國榮光!
六國各不相同的國情下,秦國宛如一個上足發條的機器,對著自己國內埋頭苦乾。
開學的那第一次月考過後,學宮學子們仿佛打開了什麼思想枷鎖,不僅多出了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和言論,甚至還在科學院的支持下展開了一些科學實驗。
李緣很欣慰,因為他讀書時沒這個條件。
他讀的隻不過是家鄉地級市的一所普高,物理、化學課程,一些小實驗還好,老師會拿著試管和材料在教室裡給他們演示一遍。
但一些大的就算了,沒那條件。
哪怕是小實驗,他也沒上過手。
哪和如今這些學宮學子一樣,可以直接去科學院和研究員們一起乾一些事。
而科學院的進度也很喜人。
火繩槍再一次升級,雖然還是屬於火繩槍的範圍,但製作方式、穩定率、槍管質量等等各方麵都有了顯著提升。
加上科學院新開了一個膨脹子彈的項目,讓李緣覺得未來可期。
因為再往下發展下去,膛線和燧發槍就不遠了。
各郡的道路水泥化工程也在穩步推進,除了黔中郡、巴郡、蜀郡之外,其他各郡都有一條已成型、或隻要時間足夠就能成型的水泥化主乾道能直通鹹陽。
而對此,嬴政表示還算滿意。
剩下那三個郡的難度……實在有點大。
所有工廠也都在加班加點,哪怕是民間商行開設的,也因為西域之路的開通和六國市場的下沉,給他們帶來了足夠的利潤。
第一批去西域的商隊已經快要回來了,據提前回來報信的人說,獲利很是可觀。
蜀郡那邊的野戰軍第一個師已經開始往西南夷推進,經曆了半年訓練的秦軍將士,雖然還是在大自然那吃夠了苦頭,但也在意料之中。
戰法不斷地改進,武器反饋不斷地送往科學院,其他的部隊也在研究著情報做準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然而秦國這幾個月欣欣向榮的同時。
嬴政和李斯就發愁了……
工廠能開工,秦國基建工程能快速進展,靠的是什麼?
足夠強大的官府體係和充足的人力資源。
前者,在六國補充進來的大量人才的支撐下還算平穩,哪怕每個月都有數十官吏和商人因犯法被抄家,可隨著一批又一批通過考驗的基層官吏和文人們補充進來,秦國朝廷倒也還能撐住。
可後者,卻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快到耕種時節了,人們大多都離開工廠去準備農事了。
哪怕是道路基建工程,許多人也寧願拿著工錢回家,反正路又不是不能走,以前這麼多年不是也這麼走過來的?
這也是正常情況——飯都吃不飽,哪來時間給你搞工業化?
以道路水泥化為例,能在幾個月內修出那麼多條通往鹹陽的水泥化道路,這是建立在原本就有直通各郡的主乾道隻要用水泥鋪就行、秦人極強的服從性和高效的工程質量做保證、官府的統一規劃等等前提下。
能到這個程度,所有人都知道已經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