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可以學習晉國!”
後勝的話讓齊王建的思維一下夢回春秋。
晉國,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還是春秋曆史上最強大的霸主。
哪怕是國家內亂時期一度在秦國手中打了幾次敗仗,可是論國力,晉國依舊是超越其他任何單一國家的絕對老大。
而在當初,晉國其實有過一個讓他極其頭疼敵人:
楚國。
那時的楚國已經國土上千裡,再加上一向不服中原的習慣,對晉國這個老大,他們一直不服。
所以哪怕兩國中間隔著周王室以及鄭國,他們依舊和晉國杠上了。
雖然論打仗,楚國麵對晉國時敗多勝少;可他屢敗屢戰,宛如一個打不死的小強。
我是打不贏你,但我就是不服!
由於兩國中間的周王室土地不好動——周天子在那,名分也在那——所以他們的爭霸都是圍繞鄭國展開的,誰控製了這個幾乎處於天下地理幾何中心的鄭國,誰就占據主動權。
而鄭國隻能左右搖擺,今天晉國打來就投靠晉國,明天楚軍打來又投靠楚國。
甚至有過好幾次,一方的軍隊還沒徹底走出或者剛走出鄭國,就聽說他跟另一個結盟了……
一部春秋史、半部晉楚爭霸。
雙方圍繞鄭國展開的鬥爭持續一百多年。
到後來,晉悼公實在忍不住楚國這種狗皮膏藥般的“騷擾”,決定換一種方式。
他聽從大臣荀罃ying)的建議,把大軍分成三份,每次出動一支軍隊去打鄭國,另外兩支休息,下次再換另一支;史稱“三駕疲楚”。
那時各國的常備軍隊幾乎都在國都附近,然而楚國國都距鄭國的距離可比晉國遠多了,再加上國力又不如晉國,所以每次聽說鄭國被打就要舉國之力去支援。
晉軍看到楚軍來了,馬上後撤。
等楚軍走了,第二支晉軍又來了。
這種敵進我退、敵退我擾的戰術,讓楚國在這場爭霸中不斷流血而得不到補充。
三年後,楚國撐不住了。
當晉國再次圍困鄭國時,鄭國向楚國求援,楚國已經不想、也無力再派兵去救了。
至於鄭國……
不好意思,自始至終就沒人在乎過他們的意見,哪怕是晉楚兩軍年年月月在他們的國土上打架,那也是兩個霸主的事。
我們打架,與你無關……
齊王建心神激動,難道自己也能複刻一次當年霸主的成功?
“大王,您覺得為了這事,舉國開戰,大臣們會同意嗎?”
後勝給他潑了盆冷水:“臣的意思,不是開戰。而是讓國中貴族動用私兵,假扮劫匪或者流民分批去趙國境內找他們的麻煩,一旦趙軍出擊,就讓他們退回來然後我們出動軍隊表麵鎮壓,以給趙國交代。那趙偃小兒肯定不會因為這種小事開戰。可如果這種小事天天發生呢?他趙國能撐住幾日?”
後勝還有一個隱藏心思。
那就是齊國和趙國雖然有接壤,但並不是很多。
以齊國內那些貴族的習性,在趙國邊境搶無可搶之後,他們一定會把手伸到相鄰的燕國、魏國那去。
到時候……
當然,這是他和秦國人的交易內容,與齊國無關。
聽到後勝的計謀,齊王建無比滿意。
他甚至想著自己也派些軍隊和那些人一起去趙國搗亂,被後勝勸阻了。
身為君王,可以暗中授命彆人乾,但親自派兵去,那就是另一個性質了。
……
秦國上郡。
郡治膚施縣。
一個商行內,一個商人正帶著心腹算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