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設應該沒問題吧?”
很多人都認為張碩會以c組的實驗方向為開端,再去關聯高能所計算中心發布的數據。
這會是值得一聽的內容。
張碩很輕鬆的走到台上,隨後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字,頓時讓會場沸騰起來——
能量和力場規範理論。
“能量與力場規範理論?這個標題看起來好大……”
“這應該不是個小研究吧?”
“感覺像是一個全新的龐大的理論的開端,但是應該不會吧,這樣的會議上……而且計算中心的數據還沒有發布太久……”
張碩轉過身,輕鬆的開口道,“這是我最新的研究,本來是想明天發布的,但是剛才沒有人上台,我就乾脆上來了。”
會場重新安靜下來。
張碩繼續道,“能量和力場規範理論,是以計算中心發布的數據為基礎,繼續構建‘基礎力關係模型’的理論。”
“源點論,大家應該聽過這個名字,我一直希望能對於理論做進一步完善,最好是有底層的基礎支持。”
“計算中心發布的時候就幫到了我,我在數據基礎上做了研究,並找到了能量與力場的規範關係。”
這一句發言,再次讓全場議論起來。
張碩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的論文以及愛德華威騰的點評,讓很多人都知道了‘基礎力關係模型’,也就是‘源點論框架’。
現在他說希望能給理論找一個基礎支持,然後利用計算中心的數據做研究,找到了能量和力場的關聯?
這實在太驚人了吧!
張碩說完了基礎以後,並沒有多做解釋,而是開始了數學論證。
論證是從計算中心發布的數據分析開始,關鍵的參數包括偏差度、能量損耗以及各類型的檢測信號,數據做統計後做了一個圖表,然後轉化為函數分析。
這就是從統計被進入數學的關鍵。
即便隻是在台下聽著,甚至是有一些聽不懂,也能看出張碩所塑造的是一個龐大的體係。
那些能聽懂的人就一直沉默不言,他們根本沒有時間說什麼,就隻是投入的去理解,唯恐晃一下神兒就再也聽不明白。
同時,他們發現邏輯推導非常嚴密,一些解析也非常的精妙。
但是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
嚴明腦子裡有疑惑,楊海峰也有,其他專業從事理論物理研究的學者都有。
這些推導似乎是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數學構架,但就隻是繼續豐富基礎的關係模型構架嗎?
應該不是的。
張碩最開始可是寫了標題——能量和力場規範理論,一聽就知道是一個嚴謹的理論體係。
“難道是規範能量和力場的關係?”
“能量和力場能有什麼關係?兩者也能夠互通嗎?這是不可能的吧。”
“這違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還是說在能量環境的情況下,實現力場的轉化?以計算中心的數據為基礎……”
有些人繼續思考著,晃個神繼續認真聽,就發現有些跟不上節奏了。
張碩繼續講解著。
他儘量把語速放慢,難理解的地方這會非常認真的講解,但也知道不可能讓所有人聽得懂。
在場的學者們,很多並不是專業研究理論物理,他們要跟上複雜的理論思路是很困難的,所謂跨行如隔山,實驗物理和理論物理的差彆還是很大的,即便隻是不同的理論,數學基礎內容也不同。
利普洛斯帕米爾方程的塑造過程,牽扯到粒子對撞實驗的方方麵麵,需要對實驗本身有研究,又需要對理論物理有研究,理解的難度還是很高的。
張碩一講就是一個小時。
研究內容其實並不多,資料也隻有十幾頁,但因為每一部分涉及的數學都很複雜,邏輯轉換關係也很晦澀,而最難理解的反倒是設定和分析。
設定和分析是理論的基礎,必須要接受這些設定和分析,才能夠接受理論本身。
再講了一個小時以後,張碩休息了十五分鐘,隨後就又上台繼續講解。
在講解的過程中,會場一直非常安靜,能聽懂的都認真聽了,即便是聽不懂也認真看。
很多人有種感覺。
這一刻的意義可能非常重大,因為一個全新的、嚴謹的理論就要出現了。
這個理論還是對於計算中心發布數據的解析,也是對於未知現象的解釋。
具體是什麼呢?
那些聽不懂的人都在等待最後的結果。
他們沒有等太長時間。
張碩在重新上台以後,隻講了十五分鐘就構造出了一個方程組,方程組中的每一個參數和粒子對撞實驗直接相關,並用特殊的參數描述了‘混亂力場’,也可以理解為‘基礎力的集合’。
然後,關係很明顯了。
張碩寫完了全部的方程組以後,重新麵向台下認真說道,“這是研究結果,能量和力場規範方程,描述了粒子對撞實驗中能量損耗、偏差度以及其他參數,與混亂力場之間的關係。”
“其中有兩個參數調整方程,而中間這一行是最核心的。”
“我暫且稱之為,能量力場規範方程。”
張碩說完微笑看著台下。
會場安靜了幾秒鐘,隨後陷入了沸騰中,“能量力場規範方程?果然和我想的一樣。”
“這應該不隻是理論了吧?是直接研究出了粒子對狀實驗未知現象與實驗參數的關係!”
“通過這個方程能做計算嗎?”
“經過驗證了嗎?張碩教授就不怕計算出現錯誤嗎?如果計算結果和實驗不符,研究就會沒有任何意義。”
“有沒有一種可能,已經驗證很多次了?”
“如果所有的粒子對撞實驗,都符合方程的規範……那絕對是一項非常了不起,非常非常偉大的研究!”
“對,非常非常偉大!”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