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
在高級老師離開以後,實驗室的每個人都乾勁十足。
他們繼續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
與此同時,國際對於《源點論》的否定進行了一個高潮階段。
最開始隻是幾個官員提出建議,他們的目的是限製國內在尖端物理領域的發展,意思就是‘既然走錯方向,就朝著錯誤的方向走’。
後來科研機構、物理組織紛紛宣布不接受《源點論》,並決定中斷了和高能所,以及國內大學、機構的合作。
這種中斷主要主要是在理論物理以及高能物理方向上。
理論物理,針對的是基礎力關係模型、源點論。
高能物理,針對的是混亂力場、粒子對狀實驗相關的研究。
現在影響力就更大了,有好多國際頂尖學府都宣布不接受《源點論》,一些學術雜誌也不接收基礎力關係研究的成果論文。
國內情況正好截然相反。
國內是不接受《混亂場論》、《高維暗物質理論》方向的研究,全力支持《源點論》、基礎力關係的研究。
學術,真的出現了國界線。
歐洲方麵對於《源點論》的排斥很嚴重,或許因為他們擁有最大的高能物理機構——核子組織。
核子組織決定不接受《源點論》,讚同《混亂場論》方向的研究,並一次做了強子對撞機改造申請,就等於給高能物理定下了大方向。
實際上,有關理論、實驗方向的爭議,核子組織內部是一直存在的,即便他們公開支持《混亂場論》,並否定了《源點論》,還是有不少人覺得不應該這樣做。
比如,實驗中心主任法比奧拉吉亞諾蒂。
法比奧拉吉亞諾蒂,就是核子組織的一號決策人物,她主張和高能所進行合作,主張多方向進行研究,而不是全盤否定一項理論,並支持另一項理論。
理論,可不是百分百正確的。
張碩的《源點論》並沒有被證否,又怎麼能直接否定呢?這不也等於人為劃定界限嗎?
那些學者們都說是中國的科研支持政策給物理理論劃定了界限,可實際上,他們的做法也同樣是劃定界限。
不過法比奧拉吉亞諾蒂的想法不重要,她確實是核子組織決策的一號人物,但她並不是頂尖的理論物理學家,更偏重於是一名管理人員。
核子組織內部的頂尖物理學家們,也就是純正的學術派都認為,邁克約爾的方向才是正確的,張碩的‘新物理’和編故事一樣,根本假的不能再假。
實驗中心二樓辦公室裡,吉亞諾蒂就在和數據中心負責人卡斯特洛說著,“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的決策受到了政治影響,但學術本身不應該是有這種影響。”
“我們是國際上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高能物理研究團隊,也根本不需要在兩個理論方向上做選擇。”
“我當然同意你說的。”
羅貝爾托卡斯特洛用力抿抿嘴,無奈道,“但是沒有辦法,法比奧拉,你要明白,我們不是所謂的頂尖學者,那些理事們都支持《混亂場論》。”
吉亞諾蒂也隻是抱怨兩句而已,她當然知道無法改變理事們的看法,在學術研究方向問題上,他們說了根本不算。
雖然她是組織的一號決策人,但更傾向於是管理人員,要為組織達成一些合作、籌集資金等,而不是在學術方向上指手畫腳。
核子組織的理事們,才是在學術方向上有權威的人物。
這些人都是不能得罪的。
一則,他們都是頂尖的物理學家。
同時,他們也是各個國家機構的代表,核子組織本身就是幾十個國家、機構合作成立的,是一個高能物理領域的聯合組織。
即便是她強硬的做出決定也沒有意義,那些國家和機構隻會聽頂尖學者的意見。
……
美國,能源部。
彼得卡爾森正凝重的翻閱一份文件,同時聽著外派情報官員的報告,“上個星期,有兩個很特殊的消息。”
“一個是西部某個額荒無人煙的地區,出現了階段性的煙霧性爆炸。”
“我們分析認為,是在實驗一種很特殊的炸彈,這種炸彈似乎會產生大量的煙霧,看起來像是化學武器。”
“不過,他們為什麼要研究化學武器?好像沒有必要吧。”
情報官員搖了搖頭,“當然,這和能源部關聯不大,最重要的是第二條,中國蘇東,在建的理論中心,張碩教授的項目組。”
“這幾天有幾個重要老師去了項目組,根據外圍的一些信息綜合判斷,這個項目組很可能有了新的成果,而且是非常重大的成果。”
“但具體還不確定,也許他們會發表出來?”
彼得卡爾森凝住眉頭,問道,“可能性有多高?”
“百分之85以上。”
“那已經很高了。”彼得卡爾森的眉頭凝的更緊了。
這條消息確實和能源部直接相關。
費米實驗室就是能源部所屬的科研機構,還有一些其他的尖端物理機構,也都是能源部所屬。
彼得卡爾森思考著說道,“也就是說,他們在那個力學關係理論方向上,又有了實驗成果?”
“我知道這件事,而且重點關注過。費米實驗室提交過一份項目申請,是希望朝著張碩教授的理論方向進行研究,初步申請的經費就高達10億美元。”
“國際上也有很多的爭議,但更多人傾向於那個新理論,好像和弦理論有關……”
“如果張碩教授的研究有突破,也就是說,他的理論方向是很有潛力的,可以這麼認為吧?”
他就是這個問題和同事聊了幾句。
聽到說張碩團隊的研究有突破,他們其實都根本不在意,因為就隻是理論實驗的突破而已。
高能物理、理論物理,和現有的科技距離太遠了,即便是探究一項新的物理,想要轉化為技術要多久呢?
二十年、五十年?
這已經很好了。
有一些理論技術,即便是上百年都無法轉化為應用。
彼得卡爾森在意的還是費米實驗室,因費米實驗室是就在他的管轄範圍內,自然希望實驗室能有很好的發展。
如果實驗室找錯了方向,後續所有的研究和投入都會變得沒有意義。
這就關係到彼得卡爾森的政績了。
卡爾森思考了一下,就在資料堆裡翻找起來,並找到了費米實驗室提交的那份申請報告。
然後,他打電話給了莉亞梅明加,開口道,“你們再提交一份新的報告。”
“我忽然覺得,人為製造引力有吸引力,是可以考慮一下……”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