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技術被認為是可行的,那麼就會有二次會議、三次會議,也就會變成研發項目。
不可行,自然不用多說了。
會邀請頂尖學者到來,目的就是讓他們對於能源技術進行判斷,畢竟領導組是不懂複雜學術問題的。
最先上台做報告的是高曉明,他最開始就對原子核核力拆分技術進行了大致介紹。
在介紹的過程中,他還提供了一些申請到的實驗數據。
雖然數據內容並不多,但隻是說明技術也足夠了。
後續則是說明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的控製以及影響。
在高曉明介紹的過程中,場下不少學者都非常震驚,他們還是第一次知道這個技術。
原子核、核力、拆分?
換句話說,就是把一個原子核打散成質子和中子,可以理解為核裂變的升級版本?
等高曉明講完了以後,場內就出現很多討論的聲音,“我們還有這種技術?”
“原子核核力拆分?把一個原子直接打散,這麼高端嗎?”
“好像是張碩教授理論知識的研發,已經研發出來了?有技術了?”
“這也太先進了吧!”
“想都不敢想……”
不少人都看向了張碩,他們實在為高曉明說的技術感到震驚,在他們看來,技術已經高端到有點科幻色彩。
領導組的人則都是笑眯眯的,他們對學者們的反應並不意外。
他們第一次聽說的時候也有同樣的反應,還有幾個領導去過佟智國團隊的實驗基地,親眼看了實驗過程後,才相信有這樣的技術。
現場的討論聲持續了有幾分鐘,主持會議的老師把聲音壓了下去。
然後,就是張碩上台做報告了。
當張碩站起來的時候,整個會場安靜下來,他頓時變得全場矚目。
有些人也是第一次見到這樣說,之前隻是在新聞上看到過,現在他們的第一感覺就是‘年輕’!
“太年輕了!”
“感覺就像是個學生,而不是什麼頂尖學者。”
“這麼年輕,已經有這麼多成果,未來幾十年都會是國家科研方向的頂梁柱啊!”
張碩表現的鎮定自若。
他拿著一份報告走上了台,然後開口說道,“剛才高院士已經對於原子核核力拆分技術做了說明。”
“我們提交的能源方案就是以此為基礎的,下麵我來說明一下理論和數據支持問題。”
“理論支持,要說明的首先是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的傳導性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反應怎麼樣維持以及是否會擴大效應。”
擴大效應,也就是反應的物質釋放的場力或熱量影響到其他物質,進而讓其他物質也出現核力反應。
那麼控製就會出現問題,可能會發生大爆炸。
張碩繼續道,“場力的維持和擴大效應,和粒子狀態以及能量強度有關。”
他在白板上寫了幾行列式,並說明道,“這就是傳導效應列式,來看這幾個參數,隻有粒子活躍度以及密度達到這個需求,才會具有傳導性。”
“隻要一個參數低於要求,那麼就不具有傳導性。”
這就好像是一根火柴無法點燃木塊一樣。
火柴燃燒持續的時間很短,木塊還沒有被點燃,熱量就已經消散了。
隻有各參數達到需求數值,超過傳導性的臨界線,反應才會進行傳導並產生連鎖效應。
張碩簡單介紹了一下以後又寫了幾行列式,讓台下的學者們能看的更清晰一些。
他繼續講道,“從理論上來說,維持反應和具有傳導性,參數需求有一個閾值區域的。”
“隻要把反應強度維持在這個確實區域裡,那麼就是安全可控的。”
後續他又做了一些介紹,就隻是大體的說明了一下,因為很多內容牽扯到了保密性問題,不能全部都說出來。
來參會的學者們,知道大致原理就可以了。
在談過傳導性問題以後,張碩又談起了其他理論支持內容,牽扯的就是控製和安全性。
控製,也就是以現有的技術可以對反應進行持續控製,中途並不存在無法跨越的技術壁壘。
安全性,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傳導性問題牽扯的就是安全性。
之後張碩開始說明技術的優勢,並把計算後的數據一一列出來,“優勢有很多,首先就是原材料極為低廉。”
“我們可以使用單元素物質作為原材料。”
“第二就是汙染核反應,這是一種全新的核反應,但隻有反應的過程中,內部存在一定的放射性,廢棄物是不具有放射性的。”
“第三,穩定,前麵已經對穩定性進行進行了介紹,是在可控範圍內的。”
“最後一點,效能極高。”
他說著操作了一下電腦,把計算好的數據列表放到熒幕上。
“這些數據是對效能的說明,也和前幾個優勢有關。”
“我們以單質鋰作為反應材料,根據理論計算,其反應效能是核裂變反應的二十倍以上。”
“從計算數據來看,以新技術支持100萬千瓦的電站,每年隻需要耗費30到50噸鋰。”
這個數據說出來,頓時讓現場一片嘩然,就連領導組的人都很震驚。
一年,30到50噸?
這種原材料的損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張碩的話還沒說完,他重新走到講台中間,繼續道,“原子核核力拆分,是把原子核拆分成質子和中子,那麼顯然,元素周期表中越靠後的元素,反應所釋放的熱量就越高。”
“比如,鐵,可能會是鋰效能的幾十倍。”
“那麼可能一噸重型元素,就能夠維持100萬千瓦電站一年所需,當然具體數據還要實驗來研究。”
不少人聽罷都咽了咽口水。
一噸?維持一年?
如果是一噸的鐵,根本就不值錢,原材料成本還真是可以忽略不計!
換成是單質碳,地球表麵到處都是,免費?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