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幾天,潘新究道堂竟然意外地迎來了一段和平的時間。也許是他們的對手沒想到,哪怕鄧薇走了,換來的人卻依舊強而有力。
因此經過那一場鬨著要退錢的風波之後,似乎一切又恢複了平靜,各方都偃旗息鼓。
但是,緊跟著一件大事的日期愈發臨近,長安卻是一刻都閒不下來。
大考要來了!
殿試,對於無數學子來說,功成名就的最後一關。而今年殿試的與眾不同,皇帝親自下場監考和策問,更是讓他們格外小心重視。
不過這也讓無數人嗅到了不尋常的味道。
“陛下,您可是萬金之軀,怎能如此操勞,凡事親力親為?還望陛下垂拱而治,敬候佳音。”朝堂之上,禮部尚書出列,向高坐在龍椅上的周文宇進諫。
周文宇平靜回應:“前來應試者,皆是朕之子民,皆是吾國之棟梁,朕欲親考其能,有何不可?”
“這怕是不合規矩,”禮部尚書依舊堅持,“雖為殿試,然陛下不親臨考校,已有百年矣。若是陛下親臨,恐士子驚懼。”
“若是見朕便驚懼,如何稱得上大才?不要也罷。”
“陛下所言甚是,但是此隻乃一方麵而已。若陛下親至,改原本考校之法,匆促之下,千萬學子準備不及,唯怕多年辛苦,付之東流。陛下若欲親臨,不如今朝廣而告之,三年後親臨,便是最佳。”
“陳愛卿不必多言,朕心意已絕,”周文宇長袖一揮,“退下吧。”
“可是,陛下……”
“陛下萬萬不可聽信此言,還望陛下親臨殿試。”這時,立刻又有一人站出來,“而今,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欲親臨殿試,若是忽然有悔,難保天下人不做遐想,不利於陛下您啊。”
“正是如此,更何況,”有了出頭鳥,馬上又有人跟著站出來,“陛下親臨殿試,更加能顯示出陛下您親民開明的形象,可德潤人心矣。”
“就是,陛下,您……”
可是讚成的聲音中,馬上又有反對的聲音:“陛下萬萬不可,陛下若是親臨殿試,其影響不隻今朝,更是百年之久矣!”
朝堂上很快混亂地吵成一片,幾乎可以鮮明地辨彆出,凡是反對的,都是隸屬於陳家的,而凡是反對的,都是其他勢力的。
周文宇就靜靜地看著下麵吵著,過了一陣,忽然拍了拍扶手,朝堂上立刻鴉雀無聲。
“既然陳愛卿如此堅持,那便如此吧,陳愛卿,身為禮部尚書,陪同朕一起親臨殿試。”
這算是一個折中的方案,雖然兩邊人對此都算不上滿意,但也沒到不能接受的地步。
周文宇環視一圈:“諸位愛卿都不說話,那朕就當是默認了。”
“陛下英明!”不知是誰帶頭高呼一聲,接著所有人都跟著一起齊呼陛下英明。
……
而與此同時,吳金星也已經開始準備起大考來。
正所謂,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現在抱佛腳還來得及。
隻是,當他翻開書的那一刻,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