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的時間,監察司已經發展的相當不錯了,整個機構有著專門的流程,可以儘快培養相關情報人員,這些人也有著不同的層級。
最外圍的那種,平日裡就是普通老百姓,誰也想不到這麼一個不起眼的人,會是監察司的眼線。
每天都有大量的情報被彙總上來,監察司的每一級官員都會篩選出去那些沒什麼用的情報,將有用的繼續上報。
最後有用的情報就會被送到江知恩這裡,距離京城較遠的地方,情報相對就慢,除非是需要加急的情報,會以最快的速度送達。
江知恩每天都會將情報送到皇宮內,南喬所處理的奏折裡,就有一部分和情報相關聯的事情。
有些事情,奏折裡用的春秋筆法,但情報搭配著情報去看,就能看出很多問題來了。
南喬將滿桓的奏折扔在了桌子上,心裡很是無奈,太祖的壓力給到了京官頭上,不在京城的那些官員,就算聽說了什麼,也不會覺得害怕。
就拿滿桓麾下的邊軍來說,應該算是大夏朝最能打的一支軍隊了,依靠著關隘,完全可以輕鬆防禦住草原異民族的進攻。
可滿桓的奏折裡說的就跟活不起了一樣,各種要軍餉物資、武器裝備,大有‘陛下不給,邊關不保’的架勢。
邊軍的待遇是最好的,儘管也不能做到滿額軍餉發放,相比其他地方,已經相當不錯了。
滿桓就在邊關大肆宣揚,說邊軍的待遇比其他地方好,都是他的功勞,要不是他,邊軍的將士們可沒這種待遇。
要說滿桓有野心造反,倒也不是。
滿桓的想法就是當個土皇帝,用京城送來的軍餉物資來給自己刷名聲和人望,讓邊關的將士們隻知道他,不需要知道皇帝。
滿桓的家人都在京城住著呢,他不造反,朝廷也不會拿滿家人怎麼樣,隻能聽之任之。
滿桓掌握著軍權,又是那麼一副態度,京城也沒辦法。
現在難題落在南喬的頭上了,要麼像以前那樣,養著滿桓和邊軍,還落不下一聲好,要麼就得想辦法收拾了這個禍害。
南喬想了想,暫時還不行,兩害相權取其輕,相比草原異民族,滿桓的危害要小得多。
有滿桓在邊關鎮守著,起碼不用太過擔心草原異民族打進來,但也彆指望滿桓打出去,人家擺明了在玩養寇自重的把戲。
南喬輕笑出聲,這算什麼?
袁崇煥嗎?
總的來說,滿桓比雍正時期的年羹堯要強一點,沒有後者那麼猖狂。
南喬再次將桌子上的奏折拿了過來,開始批複,讓戶部、兵部全力配合滿桓,滿足滿桓的要求。
這個人還有用,南喬就不得不咽下這口氣,再等等的,等過幾年他長大後,滿桓就沒有任何價值了。
南喬計算過了,五年的時間就足夠了,張彥那邊也能打造出一定數量的燧發槍,宋劍忠也能組建起一支軍隊,接手邊關完全沒問題。
國內的叛軍,南喬已經徹底不放在心上了,有攝政王呢。
孫太後現在的情況也好多了,就在後宮過著守寡的生活,有點鬱鬱寡歡,當南喬和她談過一次後,她對未來也充滿了期待。
被親兒子說出那些醜事,孫太後羞愧難當,好在皇帝陛下不是為了羞辱她來的,而是真心實意的替她考慮的。
孫太後沒有明麵上答應什麼,但態度也算默認,她還年輕,一個人孤零零的生活在後宮,真是一點意思也沒有。
南喬和孫太後之間達成共識,他也給孫太後畫了幾幅畫,派人秘密的送給了攝政王,進一步激發這位皇叔的動力。
攝政王和太後之間的感情,是否違背了禮教,南喬根本就不在意。
攝政王一努力,國內的叛軍算是倒了大黴了,不僅僅是叛軍,還有逼迫百姓不得不反的官員,也都被拿下了。
攝政王麾下的軍隊也在和叛軍的作戰中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精銳,再加上監察司的配合,掌握了很多關鍵性情報,攝政王無往不利。
軍隊構成中,有一小部分就是監察司,在軍隊裡不是秘密,還有江知恩的乾兒子在當監軍,軍隊的士兵也都是京營出身。
這種情況下,這群士兵很分得清大小王,跟著攝政王剿滅叛軍可以,某些不好的事情,人家肯定不做。
南喬一點也不擔心攝政王,任由攝政王率領著軍隊在國內到處溜達,充當救火員的職務,哪裡出事就去哪裡。
無心插柳柳成蔭,因為攝政王的這些舉動,倒是讓那群貪官汙吏老實了不少,生怕治下出現叛亂,再將攝政王招來。
也有那種不開眼的,一般都是當地豪門大族作惡,勾連當地父母官,然後這個鍋就讓朝廷背上了。
對於這種不開眼的人,攝政王起初還有所收斂,不敢太過火,直到收到了南喬的聖旨。
和聖旨一起送來的,還有孫太後的畫像。
意思很明顯了,皇叔你難道不急著和太後雙宿雙飛了嗎?
那你還等什麼,乾死那些人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了皇帝陛下的首肯,攝政王再不留情,在國內殺了一個人頭滾滾。
那些豪門大戶和貪官汙吏的家產,都被攝政王罰沒,扣除軍隊開支之外,剩下的全都送回了京城。
隻要大夏朝的官員收斂一點,國庫是不缺銀子用的,南喬就用這些銀子開始組建自己的親軍了。
發展民生這種事,暫時顧不上,等什麼時候徹底掌控了朝堂,執行力能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後,再說。
花錢如流水,實在沒錢了,就讓‘太祖’出麵,找幾頭養肥的豬宰了吃肉。
草原異民族的犯邊,不出意料被打退了回去,戰況根本就沒有奏折裡寫的那麼慘烈,一切都是滿桓為了要東西罷了。
南喬看看情報,看看奏折,隨手扔在了那裡。
一晃又是三年的時間過去,南喬13歲了,攝政王班師回朝,大夏朝內的叛軍基本被消滅一空,剩下那些占山為王的山匪路霸沒管。
這種山匪簡直不要太多,根本清除不乾淨,這群人也成不了氣候。
時隔快五年沒見了,攝政王滄桑了很多,看上去倒是一副帥大叔的模樣。
南喬還算給麵子,派出了李進忠去城外迎接攝政王回朝,他本人就在禦書房等著。
13歲的南喬已經有了很強的威望了,文武百官哪個不怕?
朝堂之上,南喬一句話,下麵的人全都溜溜的,沒有一個人敢反駁。
攝政王也沒那麼大的臉麵,能讓皇帝陛下親自迎接他,能派出李進忠就已經算是相當給麵子了。
就這,還不是因為攝政王的這個身份,而是因為皇叔的輩分。
這個態度,李進忠很明確的傳遞了過去,如果攝政王懂點事,就應該能聽懂皇帝陛下言外之意。
攝政王當然聽懂了。
禦書房內,攝政王叩見皇帝陛下,態度畢恭畢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