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就給家人吃最好的,元盛直接買了二十斤上好的白米,花了四百文。
買了兩斤菜籽油,花了一百文。
買了一斤鹽,花了三十文。
這次逛糧店,元盛又發現了商機。這個時代沒有花生油,後續可以開發這個品種。
這個時代的食鹽是粗鹽,吃起來有點點苦味,他可以將食鹽提純。
雖然他不能直接買賣食鹽,但是可以用在鹵肉裡,為自己的秘方又增加了一層保障。
最關鍵的是,他的父母,他的媳婦,還有他自己要吃。有條件當然要給最愛的家人吃最好的鹽。
元盛心中記下。
……
張青書這次從書院回來,主要和家人商議是否進修的事,去布莊買布做新襴衫也是為了此事。
據私塾先生說,有位曾中同進士的名師,三個月後要來冀州府遊學,這位名師是他密友的同鄉。
如果私塾的學生能湊夠三百兩的束修,他興許能將大儒請到私塾講學一個月。
對於學子們來說,這是天大的機會。經名師教導一個月,不但考上秀才的機率高了,以後考舉人都有機會。
但每位學生要出三十兩銀子的束修。
這筆錢對於鎮上的富戶來說不算什麼,是一筆不痛不癢的小錢,但對於張青書來說,這是一筆很大的錢。
畢竟他目前上的私塾,一年的束修也隻要十兩銀子。
普通農戶,勞作一年也隻能存上三四兩銀子。
他家有四十畝地,在山後村都是富豪的存在,存銀也不過六七十兩。
張家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商討這件事。
“沒什麼好商量的,這錢必須出。不是有句古話嘛,聽君一些話,勝讀十年書。這是咱青書的機會!”張文很果斷。
“爹,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張文打了一下自己的嘴,“看,這就是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彆,我青書優秀啊!”
張青書兩個哥哥沒說不同意,他們聽爹的。兩個媳婦兒有點不樂意。
小叔子每年束修,筆墨紙硯,買書等等,一年花下來至少二十兩銀子。
他不能為家裡乾活不說,還把家裡的錢都花了,張家一年賺不少,但他們其他人都過的緊緊巴巴的,一年吃不上兩頓肉,一塊肉皮反複擦鍋,過的比人家窮的還要節儉。
更何況,他們的孩子也越來越大了,讀書就彆想了,就是以後娶媳婦嫁人都得準備彩禮和嫁妝呢。
往年每年花二十兩就算了,今年再花三十兩,豈不是要花五十兩,一家人苦乾一年,勒緊褲腰帶省錢,也就存個二十兩。剩下的三十兩,完全花存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