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開始關注一些新興的量子通訊原理,量子通訊在保密和抗乾擾方麵有著獨特的優勢。
簡單來說,量子具有不可克隆和糾纏等特性,利用這些特性進行信息編碼和傳輸,能夠實現理論上絕對安全的加密效果,任何試圖竊聽的行為都會被察覺,從而保證通訊內容不被泄露。
而且,在抗乾擾方麵,量子態的傳輸不易受到外界常規電磁乾擾的影響,即使在複雜的電磁環境中,也能維持較高的信號保真度。
秦默覺得,若能將量子通訊的部分原理應用到戰機通訊係統中,有望極大地提升通訊的保密性和抗乾擾能力。
同時,自適應通訊頻段調整算法也進入了秦默的視野。
他設想通過在戰機通訊係統中嵌入智能算法,使其能夠實時感知周圍的電磁環境,自動分析各個頻段的乾擾情況和可用帶寬,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通訊所使用的頻段。
這樣一來,無論麵對敵方的電子乾擾還是己方多頻段通訊共存的複雜情況,戰機都能迅速切換到最優頻段進行通訊,確保信息的順暢傳遞。
為了驗證這些思路在第四代戰機通訊場景下的有效性,秦默著手設計一些模擬實驗。
他與通訊組的成員緊密合作,大家齊心協力準備實驗所需的設備和環境搭建。
從采購高精度的量子態模擬發生器,到搭建能夠模擬多種複雜電磁環境的大型屏蔽實驗艙,再到編寫控製軟件來精確調節通訊頻段和監測通訊質量,每一個環節都傾注了他們的心血,隻為能儘快通過實驗來檢驗這些創新思路的可行性。
在發電機問題上,秦默同樣有著自己的一套設想,他深知穩定且高效的電力供應是第四代戰機正常運行的關鍵保障,發電機的改進刻不容緩。
從提升發電機的核心部件性能方麵入手,秦默認為可以對發電機的轉子和定子進行精細化的優化。
比如,采用新型的高性能磁性材料來製造轉子,提高其磁場強度和穩定性,從而增強電磁感應效果,提升電能的產生效率。
對於定子繞組,選用耐高溫、低電阻的超導材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接近超導性能),減少電能在傳輸過程中的損耗,提高能量轉換的效率。
優化能量轉換的物理機製也是秦默重點考慮的方向。
他深入研究了現有的發電機能量轉換原理,思考是否能通過改變磁場的分布方式、調整轉子與定子之間的相對運動模式等手段,來實現更高效、更穩定的機械能到電能的轉換過程。
例如,探索一種基於磁流體動力學原理的新型發電機製,利用高溫等離子體在磁場中的運動來產生電能,這種方式有可能突破傳統發電機在能量轉換效率上的瓶頸,為戰機提供更為充足的電力供應。
此外,探索混合動力供應模式也是秦默的一個大膽設想。
他考慮結合燃油發電與新型儲能裝置,構建一個互補的電力供應係統。
在戰機飛行過程中,燃油發電機持續提供穩定的基礎電力,而新型儲能裝置(如高性能的超級電容器或者先進的鋰離子電池等)則可以在瞬間高功率需求時快速釋放電能,比如戰機進行高機動動作啟動大功率電子戰設備時,儲能裝置能夠及時補充電力缺口,保障設備正常運行。
同時,在發電機功率有餘裕的時候,又可以對儲能裝置進行充電,實現電力的靈活調配和高效利用。
為了讓這些設想更加完善,秦默積極聯係外部相關領域的科研團隊,向他們谘詢一些先進的發電機技術研究進展,了解目前行業內的最新成果和潛在的應用方向。
通過與這些專業團隊的交流,秦默獲取了更多的靈感,拓寬了自己的思路。
同時,他還與項目組的動力工程師一起對發電機進行實地拆解和性能檢測,仔細觀察每個部件的工作狀態,記錄各項性能指標的實際數據,為製定詳細的改進計劃獲取一手、準確的數據支撐,確保後續的改進方案能夠有的放矢,切實解決發電機現存的問題。
依據秦默提出的線路優化方案,項目組經過慎重商討後,決定選取戰機局部線路模塊進行小規模的布線改造實驗,以此來初步驗證方案的可行性。
在實驗室內,技術人員們按照新的布局方式小心翼翼地進行線路安裝工作。
他們嚴格遵循秦默所提出的基於信號流和能耗優先級的分層分布式布線架構,將那些關鍵控製線路精準地布置在最內層,每一個連接點都經過反複核對,確保線路走向準確無誤。
同時,對於部分線路,采用了秦默推薦的新型線路材料,這些材料在外觀上或許與傳統材料並無太大差異,但當它們被安裝到線路係統中後,卻承載著大家滿滿的期待。
線路安裝完成後,便進入了緊張的測試環節。
首先進行的是通電測試,技術人員們逐步增加電壓,密切注視著各種測試儀器上的數據變化,電流數值是否穩定、各線路的電壓降是否在合理範圍內等關鍵指標都被一一記錄下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