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的王宮內,朝堂之上一片混亂,氣氛凝重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死寂。皇太極的進攻如同一把高懸的利刃,讓整個朝鮮陷入了恐慌之中。
以右議政金尚憲為首的主和派,此時滿臉焦急,站在大殿中央,大聲說道:“陛下,如今清軍勢如破竹,我朝鮮軍隊雖在義州苦苦支撐,但已然疲憊不堪。若皇太極攻下漢城,我朝鮮便危在旦夕。依臣之見,我們應立即與清軍議和,以保朝鮮百姓免受戰火屠戮。”說罷,他急切地望向龍椅上的朝鮮國王,眼中滿是祈求。
然而,以左議政洪翼漢為首的投降派卻嗤笑一聲,上前一步,雙手抱胸,傲慢地說道:“議和?哼,不過是拖延時間罷了。清軍此次來勢洶洶,豈會輕易答應議和條件?我們抵抗至今,已經損失慘重,繼續抵抗下去,隻會讓朝鮮徹底覆滅。倒不如儘早投降,還能保全王室尊嚴,給朝鮮留下一絲生機。”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炸開了鍋。支持主和的大臣們紛紛指責投降派懦弱無能,而投降派則譏諷主和派是在做無謂的掙紮。
“你們這群膽小鬼,隻知屈膝投降,置朝鮮數百年的尊嚴於何地?”一位年輕的大臣憤怒地指著投降派,滿臉通紅地吼道。
投降派的一位大臣卻不屑地撇了撇嘴,反駁道:“尊嚴?在生死存亡麵前,尊嚴一文不值!如今我們根本無力抵抗清軍,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
朝鮮國王坐在龍椅上,臉色蒼白,眉頭緊鎖,眼神中滿是痛苦與糾結。他看著下方爭吵不休的大臣們,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朝鮮如今麵臨的困境,但要他做出投降的決定,實在是難以啟齒。
這時,一位老臣顫顫巍巍地站出來,聲音顫抖地說道:“陛下,老臣以為,我們不能如此輕易地放棄。雖然清軍強大,但我們還有大明這個盟友。大明向來不會坐視不理,他們的援軍說不定已經在趕來的路上了。我們若此刻投降,不僅會失去尊嚴,還會讓大明寒心。”
此言一出,朝堂上瞬間安靜了下來。眾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國王,等待著他的決定。朝鮮國王沉默良久,緩緩開口道:“諸位愛卿,容朕再考慮考慮。”
然而,還沒等朝鮮國王做出決定,就有士兵急匆匆地衝進大殿,大聲稟報:“陛下,大事不好!清軍已經繞過義州,正朝著漢城趕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朝堂上的眾人瞬間陷入了絕望之中。
就在朝堂眾人陷入絕望,麵麵相覷、不知所措之時,一名傳信士兵又氣喘籲籲地衝進大殿,手中高舉著一封書信,聲音因激動而微微顫抖:“陛下!大喜訊!吳三桂將軍飛鴿傳書,大明援軍已然在馳援朝鮮的路上,不日便可抵達!”
這消息如同一束穿透陰霾的強光,刹那間,讓原本死寂絕望的朝堂有了一絲生氣。眾人先是一愣,隨即爆發出一陣驚歎與歡呼。
主和派的右議政金尚憲眼中淚光閃爍,雙手合十,喃喃自語:“天佑朝鮮,天佑朝鮮啊!”而那些剛剛還叫嚷著投降的大臣們,此刻則麵紅耳赤,低頭不語,神色顯得極為尷尬。
朝鮮國王原本蒼白的臉上也泛起了一絲血色,他猛地站起身來,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大聲說道:“諸位愛卿,大明援軍將至,這是上天給我朝鮮的轉機!朕決定,不再言和,更不會投降,定要與清軍抗爭到底!”
左議政洪翼漢雖心有不甘,但見局勢逆轉,也隻能無奈地附和:“陛下英明,我等願全力輔佐,共禦清軍。”
國王立刻轉身對兵部尚書下令:“速速調配城內所有兵力,加強漢城的防禦工事。在明軍援軍到來之前,務必堅守漢城,不能讓清軍踏入城池半步!”
兵部尚書領命後,迅速退下安排防務。與此同時,國王又吩咐:“派人快馬加鞭,與吳三桂將軍取得聯係,告知他們漢城的危急情況,請求他們儘快趕來支援。”
此時,大殿中的氣氛與剛才截然不同,原本彌漫的絕望與恐懼已被堅定的信念所取代。大臣們紛紛出謀劃策,有的建議組織城內百姓協助守城,有的提出在城外設置伏兵,以延緩清軍的進攻速度。
在眾人熱烈的討論中,朝鮮國王的目光望向遠方,心中默默祈禱:“大明援軍啊,你們一定要早日趕到,拯救我朝鮮於水火之中。”而此刻,吳三桂正率領著明軍鐵騎,日夜兼程,向著漢城奔來,一場決定朝鮮命運的大戰,即將拉開帷幕。
多爾袞和多鐸騎著高頭大馬,威風凜凜地來到漢城之下,身後是如潮水般的清軍。他們仰頭望著城牆上的朝鮮君臣,多鐸扯著嗓子大聲喊道:“朝鮮國王,如今我軍兵臨城下,漢城危在旦夕。若你率眾投降,我大汗定會善待於你,保你榮華富貴。否則,城破之日,玉石俱焚,這漢城必將化為一片廢墟!”
多爾袞接著說道:“朝鮮與我後金本可友好相處,何必為了那日漸式微的大明,搭上整個國家的命運。識時務者為俊傑,還望國王三思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