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盒裡麵幾乎全是書信。
來往通信的人是張禮善和趙楷。按時間來看,通信跨度近十年。
其中內容包括時政文章的討論,也有逢年過節的問候。
看起來,兩人關係是非常親密了。
從信中得知,兩人在十幾歲便相識,自此成為好友,之後一直通信。
以至於到了後來,兩人越發成為知己。
他們在信中也會針砭時政,張明義對新政常有評價,認為新政很好,但是遠遠不夠革除大宋朝的根本弊病,對於政事,他每每有新的見解便會同趙楷交流。
趙楷在回信中也常常表露出他的欣賞,又或者發表他的看法,他們甚至約定,將來要共同做出一番事業。
張明義的熱情似乎讓真金想到了一個熟人,那便是李部童。
他們同樣有一腔熱血,懷報國之心,有深刻見解。
難道張明義和趙楷之間的關係也正像李部童與太子一樣?真金不免這樣推測。
真金還在信裡發現了最重要的線索,關於科考。
趙楷曾經表達過他的想法,要是能夠與君攜手科場,那真是三生有幸。趙楷貴為皇子,在張明義麵前沒有半點架子。
“那麼後來趙楷果然還是參加了科考。”真金說道。
“科考,並不意味著作弊。”張擇端繼續翻看信件,不肯錯過一個細節。
最後,他們又發現了一項重要的物證,是李崗對於趙楷文章的批語。
李崗批評趙楷的文章是華而不實,雖然有高義,但是沒有落到實處,沒有提出任何有建樹的對策,因此李崗不建議將這篇文章評為第一。
這批語是附在一封信裡的,是張明義的引用。
趙楷向張明義請教文章,張明義轉述了李崗的看法。
這件事發生在科考之後的三個月。
按理說,考官的批語是應該保密的。不過在考試後,趙楷悄悄打聽到了李崗的批語,這雖然違規,但趙楷卻是真誠求教之心。
他在信裡向張明義誠懇討教,張明義也大膽發表見解,他以為李崗說得對,哪怕是其餘考官都覺得這篇文章很好,也不足為憑。張明義以為要論事,便要論到實處,為政者當體察民情,不要坐而論道。
真金從這裡提取到了一個關鍵信息。
看來真實的李崗並不認可趙楷的這篇文章,但火神卻說是李崗透露了考題給趙楷。
兩個李崗豈不是自相矛盾?
張明義還在信裡說,君子應該感謝敢於批評他的人,包括李崗。
這些建議,趙楷皆一一回信,表示聽取張明義的建議。
似乎看趙楷的為人,看起來也不像是會作弊。
更何況,趙楷如果是存心作弊,為何又要用化名參加考試?